長知史

鄭板橋的舊鞋送給誰?

鄭板橋的舊鞋送給誰?

  問鄭燮是誰?不少人會搖頭。若說就是鄭板橋,多數人都會說:就是那位聲稱「難得糊塗」的怪人嗎?——不錯,鄭燮是書畫俱佳的清代大名士,揚州八怪之一。然而他跟「舊鞋」又有啥關係?

  話頭出在他的一封家書裏。鄭燮到山東做縣令,將妻兒留在江蘇老家,由堂弟鄭墨照管。哥兒倆常有書信來往。鄭燮思維敏銳,筆墨有靈,一封家書往往就是一篇內蘊深刻的美文。——他的文集中收有家書十六通,提到「舊鞋」的是《濰縣寄舍弟墨第三書》,信的主題是子弟教育。

  望子成龍,是古今父母喚不醒的大夢;可是老來得子的鄭燮,對此卻十分清醒。他對弟弟說:富貴人家重視子弟教育,延師教子,「至勤至切」。可是學有所成的,往往是附學的貧寒子弟;富貴子弟反倒懶得讀書,日後窮困潦倒的大有人在。即便有個別「發達」的,文章也是平平。鄭燮因此懷疑,是否「富貴足以愚人,而貧賤足以立志而浚慧(開通慧竅)乎」?

  正因如此,他說:「我雖微官,吾兒便是富貴子弟,其成其敗,吾已置之不論。但得附從佳子弟有成,亦吾大願也!」兒子此刻才六歲,鄭燮竟不怕他「輸在起跑線上」;反說只要附學的聰明孩子學有所成,自己也就心滿意足了。——他顯然不是說漂亮話賺喝彩,寫在家書裏的話,多半是心中流出的。

  不過他對兒子,也不是放任自流。他在信中教導兒子:首先得學會尊重人。說你在學堂年齡最小,對同學,年長的要稱「先生」,稍次的稱「某兄」,不得直呼其名。對老師更要尊敬,在這方面,家中大人尤其要做好榜樣。

  其實在前一封書信裏,鄭燮已提到教子問題,說:「餘五十二歲始得一子,豈有不愛之理?」但「愛之必以其道,雖嬉戲頑耍,務令忠厚悱惻(誠懇厚道,富於同情心)……」鄭燮最討厭小孩子用頭髮絲系蜻蜓、拿繩子捆螃蟹,不大功夫就把活物兒「拉折」死了。他要弟弟對侄子嚴加管束,要「長(音掌)其忠厚之情,驅其殘忍之性」!

  對小動物尚且如此,待人更不用說。鄭燮特別囑咐弟弟:僕人的兒女也是「天地間一般人,當一般愛惜」,不可讓兒子欺負他們。有了「魚飧果餅」,要分給所有孩子,讓孩子們一同「歡嬉跳躍」。反之,「若吾兒坐食好物,令家人子(僕人子女)遠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齒;其父母見而憐之,無可如何,呼之使去,豈非割心剜肉乎」?

  將心比心,是儒家仁恕之道的核心,儒生個個會說,但能付諸實行的有幾人?鄭燮不但身體力行,而且設想周密。他囑託弟弟:家中的紙筆墨硯,要不時散發給貧寒同窗。又說有那貧家之子、寡婦之兒,往往想要十幾個銅錢買「川連紙」釘仿字簿,十天竟湊不出來。遇上這情況,要「無意中與之」——自然是考慮到對方的自尊心。

  「舊鞋」也是在這裏提出的。鄭燮說:陰雨天貧寒子弟不能馬上回家,應當留他們吃晚飯。臨走時給他們換上一雙舊鞋,「彼父母之愛子,雖無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襪來上學堂。一遭泥濘,複製為難矣!」——為自家子弟考慮到這一步,已屬不易;替別人家孩子設想得如此細密,真可謂菩薩心腸了!

  然而這一切的核心,是要通過薰陶誘導,教導孩子成為一個「明理」的「好人」。鄭燮總結說:「夫讀書中舉、中進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個好人!」他讓弟弟將這道理告訴家中女眷,讓她們也知道「愛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這位睿智老人250年前說的話,是否也應說給今天的家長們聽一聽?

  有一陣子,有點身份的人都愛在辦公室裏懸掛「難得糊塗」的橫披(當然是複製品),這兩年很少見了。大概人們終於明白了:這樣的橫披,鄭燮掛掛是可以的;我們這些人,則只配掛「難得明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