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玄奘(唐三藏)與《西遊記》中所描述的玄奘分別差天共地,到底這位在《西遊記》中接受帝王委託,以「御弟」身份出發到西天取經的僧人,真實的寫照又是如何?
玄奘,原名陳褘,生於公元600年,卒於公元664年。據《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記載,他生於隋朝的官宦之家,父親陳惠曾任江陵縣令,及後辭官隱居,潛心研究儒學。玄奘幼年得到父親良好的教育,誦讀先聖先賢的經書,不結交童蒙稚友,亦不曾到訪市井之地。後來,陳惠因病去世,玄奘幼年成孤,以10歲之齡隨哥哥到洛陽寺廟當「小沙彌」。三年之後,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的玄奘從數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年紀最小的僧人。公元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踏上飄泊之路,先後到過成都、趙州、揚州等地,與兄長分道揚鑣。
窮盡各家學說的玄奘發現,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故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達到「出家之人是為了求證無為法。」,因而向唐朝政府要求發放過所,到天竺那爛陀寺(Nalanda,古代東印度最高學府)求法。玄奘「西遊求法」的申請得不到回應,於是年僅27歲的他決定偷渡。在唐朝的刑法中,私自出國屬於死罪。
貞觀三年(629年),玄奘從長安出發,逃至甘肅武威,曾在沙漠中迷路,經高昌國遇高昌王麴文泰禮重供養,並賜了他「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及30匹 馬、30個隨從。最後在穿過凌山(今帕米爾高原)時,隨行人員只剩下不足十人,而玄奘亦已經到達天竺。
玄奘在天竺展開長達十年的學習,先在那爛陀寺跟隨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還遍訪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二十多個國家,直到公元641年,按原路返回長安。太宗皇帝得知此事後,赦免了玄奘偷渡之罪,並為他提供極大的禮遇。自此之後,這位高僧就寫出了《大唐西域記》,更以「計時分業」的方式翻譯佛經1335卷。
公元664年,玄奘圓寂,結束他精彩的一生。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9年12月25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