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割袍斷義」的來歷

「割袍斷義」的來歷

   近查「割袍斷義」出處,發現網路上又稱「管寧割席」,說是典出三國管寧因華歆拾金欲昧、羡慕虛榮而「割席分座」,載於劉宋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德行》。細讀有關典籍,發現此說移花接木,並不正確。「割袍斷義」,應出自三國之另一重要人物陳矯。

  建安二十五年(西元220年)正月庚子日,一代梟雄魏武王曹操在洛陽去世。此時形勢變得複雜起來,群臣欲秘不發喪,諫議大夫賈逵以為不可,乃發喪。雖然曹操早已將曹丕立為太子,但此時他不在洛陽而是率兵出征到了鄴縣。曹丕沒收到曹操的遺詔,遲遲不敢繼位。

  曹操臨終前,派人召回能征慣戰、鎮守長安的第三子鄢陵侯曹彰。《三國志·賈逵傳》載,曹彰接到詔書,迅速趕回洛陽,問主持葬禮的賈逵「先王璽綬所在」。賈逵正色曰:「太子在鄴,國有儲副。先王璽綬,非君侯所宜問也。」曹彰有沒有「異志」呢?西元208年北中郎將曹彰率兵平定代郡烏丸叛亂,順便迫使鮮卑人降服。曹操在漢中,劉備讓義子劉封據險而戰,曹操攻不下,想到了勇猛善戰的曹彰,他大罵道:「劉備你這個賣草鞋的,自己不出來而讓乾兒子上陣(算什麼本事?),我馬上把自己的長著黃鬍子兒子(曹彰)叫來揍你!」從軍事能力上,曹操非常倚重曹彰,曹彰確實有卓越的軍事才能。

  曹彰急忙趕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曹植。《魏略》雲,曹彰見到曹植,「謂臨淄侯(曹)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曹操生較為喜愛第四子曹植,曾有用曹植替換曹丕的想法,此時曹植就在洛陽。另外,朝中謀臣楊修與丁儀、丁廙兄弟堅定地支持曹植,楊修已死,但丁氏兄弟仍在朝中。只要曹彰、丁氏等文武大臣合作,曹植極有可能即位。

  曹丕還在鄴縣坐待遺詔,手下將士們卻按捺不住了,大家都擔心變生肘腋,一時議論紛紛,「軍中騷動」。

  關鍵時刻,尚書陳矯站出來,力主曹丕應速即王位。《魏志·陳矯傳》載:「(陳)矯曰:『今王薨於外,天下惶懼。太子宜割哀即位,以系遠近之望。且又愛子在側,彼此生變,則社稷危矣!』」

  巧合的是,被「割席分座」的華歆與陳矯同時出現了。《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描繪道:陳矯說完上述話,拔劍割下袍袖,厲聲曰:「即今日便請世子嗣位。眾官有異議者,以此袍為例。」百官悚懼,「即具官備禮,一日皆辦。明旦,以王后令,策太子即位,大赦」。從陳矯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旗幟鮮明的挺曹丕,如果朝中大臣反對曹丕繼承王位,他就與此人一刀兩斷、勢不兩立,這正是「割袍斷義」的本來含義。

  面對曹丕已繼承王位、掌控了朝中大權之現實,漢獻帝很無奈,只得遣御史大夫華歆帶來策詔,承認既成事實。

  曹丕即王位後,立即誅殺了丁氏兄弟及其男口,可見當時朝中政治鬥爭形勢非常嚴峻,難怪陳矯要求大家與他站穩立場、團結一心,穩定以曹丕為首的政治大局。

  陳矯是漢末廣陵郡東陽縣(主體今在金湖縣)人。220年底,曹魏代漢,曹丕稱帝。陳矯被曹丕任命為尚書令,封高陵亭侯。景初元年(237年)六月,陳矯任司徒,同年七月陳矯薨,諡貞侯。

  從上述描述中可看出,割席分坐是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感情生疏了。割袍斷義是劃清界限,勢不兩立。我們不能將其混為一談。

作者:張來林(歷史春秋網顧問)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