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老嫗能解

老嫗能解

老嫗能解是代表詩文十分淺白易明,就連沒讀過書的老婦人都能讀懂。這個典故與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關。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生前曾多次整理自己的詩作。他在《白氏集後記》中記錄了自己共有詩文七十五卷,詩作共三千八百四十首。在唐代眾多詩人中,算是十分高產的一位。他曾積極推動新樂府運動,認為文學創作不能脫離生活,也要能夠反映社會現實,亦即是他所謂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白居易要求自己的作品能夠做到深入淺出,平易通俗。據說他寫好的作品總是要讓老婦人理解,方會定稿。

有一次,他家的老保姆向他講述了在街上目睹一件事。一天老保姆在街上聽見有人在哭泣,於是便上前瞭解。只見一個衣著樸素的婦女抱著兩個孩子,一旁的馬車上有位將軍。只見將軍向身邊的家丁說了幾句話,家丁就強行抱走了孩子,之後便駕車離去。那位婦人邊追邊哭,但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馬車遠離。後來經過老保姆和一群行人的詢問,才知道原來剛才那位將軍是關西驃騎大將軍,這位將軍新娶了一位妻子,於是就拋棄舊愛,並將孩子奪去。白居易根據這件事,寫成《母別子》一詩。寫完後,白居易對老保姆說:「要是如果一般百姓聽不明白這首詩的意思,那麼寫了也沒有意思。我且讀給你聽聽。」於是他將詩緩緩地念了一遍,老保姆聽懂後,白居易再正式定稿。

其實白居易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最著名的當數《長恨歌》與《琵琶行》這些長篇敘事詩。當時他的不少新樂府作品如《賣炭翁》、《秦中吟》等都十分有名。同於其他大多數的詩人,白居易在世時他的作品就已經得享盛名,廣泛流傳於各地、各階層,這正正是他寫作理念廣受認同的象徵。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1月15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