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青年時期在著名的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寶佑四年(1256年),書院39人同登進士,文天祥中狀元,宋理宗親賜禦書「白鷺洲書院」匾額,懸掛書院大門,此時的文天祥年僅20歲,胸懷天下,躊躇滿志。
然而生逢亂世,南宋江山風雨飄搖,文天祥的仕途之路坎坷多舛,直到咸淳十年(1274年),他才做到贛州知州。當時南宋被奸佞賈似道之流掌權,他們對內飛揚跋扈,對忽必烈虎狼一樣的外侵,又貪生怕死,屈膝稱臣。(咸淳十年)六月,元丞相伯顏率兵逼近臨安,皇帝尚幼,太皇太后謝道清垂簾聽政。
國難當頭,文天祥在江西贛州變賣家產,招募義兵,組織武裝,「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他率領勤王軍幾經波折於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底到達臨安,抗元保都。十月,元兵從金陵出發進入常州,佔領了獨松關。丞相陳宜中、大漢奸留夢炎命令文天祥棄守平江,退守餘杭。德祐二年(西元1276年)正月,文天祥擔任臨安知府,不久,貪生怕死的陳宜中逃回老家,文天祥臨危受命,擔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與伯顏議和。伯顏表示只接受投降,不同意講和,文天祥與伯顏「抗論」,激怒伯顏,文天祥被拘押。其他的宋朝官員則被放回,原來,左丞相吳堅等人早已經私下與伯顏洽降,擬好降表,帶回到臨安,謝太后簽字蓋印之後,吳堅等人再將降表交給伯顏,宣告南宋正式投降。
文天祥一行十幾人被押解來到鎮江,面對濤濤江水,不僅觸景傷情,十八年前,他路過鎮江赴京考試,滿腔報國熱忱,如今再到鎮江,卻已物是人非。這一路元兵戒備森嚴,他們無法找到脫逃的機會。鎮江位於江南運河的北端,瀕臨長江,再往北去,就進入了元朝控制的地界,脫逃的希望也就蕩然無存。
幾經密謀計畫,他們找了船隻,嚮導和官燈,二月二十九日夜間,在鎮江百姓的幫助下,文天祥一行12人在北固山下上了船,出江不久,中途突然遇到元軍的巡邏船,船夫趕緊說是出來捕魚的。正值江中退潮,巡邏船怕擱淺,不敢靠近小船,這時恰逢風向忽轉,小船順風向真州方向快速前進,他們最終虎口脫險,回到宋軍的守土。經過生死劫難,一行十二人,最後只剩下六人。
後人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就在鎮江北固山景區鳳凰池邊做了紀念碑以示紀念,上面刻寫:文天祥鎮江脫險渡口遺址。那時險境,不能還原,冰冷的碑文,詮釋著一段過往悲歌,一代忠良,九死一生,再次從這裡殺回疆場。
之後,張世傑,陸秀夫先後在溫州和廣東建立臨時政權,文天祥接受臨時朝廷的旨意,又幾次舉義抗元,屢敗屢戰。歷史的車輪就是在殘酷的鬥爭中滾滾向前,宋末三傑等人已經無力改變國家的命運,江山飄搖,大廈已頃,崖山海戰兵敗,苟延殘喘的南宋,最終以陸秀夫背著小皇帝趙昺投海自盡而終結,歷史在此,畫上悲情的句號。而文天祥,在抗戰中被俘。
此時,元軍還逮捕了一個人,也自稱叫文天祥,面對審問,拒不改口,他是文天祥的部下叫劉子俊,為了救丞相,想出了麻痹敵人,主動送降的主意,可惜沒有成功。「天祥兵敗,子俊被執,自詭為天祥,意使大兵不窮追,天祥可間走也。未幾,別隊執天祥至,相遇於途,各爭真贗,至大將前,始得其實,乃烹子俊。」
文天祥沒有被立即處斬,他在遭受著生命和人格,義仁和精忠煉獄般的摧殘。「羯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腥浪拍心碎,飆風吹鬢華」。南宋曾經的大臣紛紛到牢中勸降,承諾可以家人重聚,可以榮華富貴。文天祥被俘時,忽必烈問朝中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誰是賢能」,群臣答曰:「北人無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忽必烈敬重文天祥,他表示求賢若渴,以「中書省」之任相托最後一勸,文天祥果斷拒絕。
文天祥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期間,寫下諸多盪氣迴腸的詩句。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柴市從容就義。坐落在北京東城區府學胡同63號的文天祥祠就是囚禁文天祥的舊址,經過改建擴大,成為現在的樣子。
南宋煙雨,哀婉綿長,回望時,陣陣悲愴會湧上心頭,國破山河猶在,文天祥的赤膽忠心,錚錚鐵骨,日月可鑒。「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慷慨激昂,英勇悲壯的生命詩章,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是巍然屹立的民族之魂。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圖片: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