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初五,又稱為「牛日」。 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資料來源:《春節》新華社發)
正月初五牛日:東南西北中,路路遇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從除夕至初五為春節,期間有許多規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破五」之稱。
《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吹,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族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於當日歸寧,而闤闠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
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據說,這樣可免除讒言之禍。
民俗有曰
◆稱作「破五」,因為之前的禁忌過了這天便可破除,所以也謂「初五隔開」。
◆ 這天垃圾變成了「窮氣」,因此要清掃家裡,將垃圾整理好等著送出去,初六俗稱「送窮出門」。
◆「五忙日」,禁止動土,否則可能會有災害發生。
◆這天是五路財神生日,商家在路邊擺起供品,焚香拜神,以求「大發利市」,同時正式開張。
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於此日串門,串門則不詳。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於此日不勞作,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
陝西比較有特點兩個地方是隴縣和鳳翔縣。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說是「吃窮飯,除窮根」,也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有些地方還傳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而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破五」這天早起,搞大掃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髒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髒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於是有「破五」之說。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6年2月4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