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原來早在宋代就有這句諺語的原型。在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卷三記載了一個故事: 「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做無麵湯餅乎?』」
據說宋代有位尚書晏景初,在一次外遊時希望能在寺院留宿。但是僧人說寺院設施簡陋,無法招待客人。但是晏景初卻說,雖然條件可能差了點,不過有能幹的僧人會想出辦法的。僧人就回應道:「沒有麵粉,再靈巧的婦女也無法做出湯餅吧」,於是這位尚書只好知難而退。
由於陸游是宋代極為有名的詩人。所以這句話沒多久就廣為傳頌。例如同時代的莊季裕在其《雞肋編》卷中提道:「諺有『巧婦做不得無麵餺飥』與『遠井不救近渴』之語。」後來明清小說中都時常出現類似的句子,例如《紅樓夢》中就有:「賈母笑道:『正是巧媳婦做不出沒米兒粥來。』」 直到近代定型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誠然,要是連基本條件都不具備,就要求別人完成任務,這無疑是強人所難。同一道理,對於作家而言,生活經驗是創作的原材料,要是缺少了這些原材料,哪怕表達的方式再取巧,大家也能看出這是空洞無物的作品,就如「無麵湯餅」。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2月24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