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曆十二月初八,「臘八節」,俗稱「臘八」 。
今天,你吃了「臘八粥」了嗎?
自先上古起,「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
《說文解字》:「冬至後三戌日臘祭百神。」
由此可見,冬至後第三個戌日曾是臘日。後由於佛教介入,臘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
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的習俗
傳統上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在民間,吃了臘八粥以後,就開始忙過年了。
吃臘八粥的習俗據說傳自印度,相傳釋迦牟尼在未得道以前,曾經 獨自坐在菩提樹下,靜觀思維,每日只吃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佛祖成道前所受的苦難,便在十二月八日這一天,吃粥以為紀念。而在中國,自宋朝以後便開始普遍盛行起來,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餽贈親朋好友。每座寺廟要準備「五味粥」敬拜佛祖,完後再分贈給善男信女,大家相信吃了五味粥便可以保佑身體健康。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
臘八粥是用乾果、豆類煮成的,像花生、紅豆、白果、紅棗、栗子、藕乾、松仁、薏米、桂圓、核桃仁、杏仁、蓮子、葡萄乾、糯米之類,湊成八種,加上紅糖、白糖熬煮成粥。這些食物在中醫的看法,大多具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暖身驅寒的功效,煮成粥後易於消化,適合嚴冬寒冷季節食用。台灣的臘八粥,本來只有甜的一種,後來有一種以肉片、木耳、蝦仁….為材料煮成的鹹粥,兩種都很好吃。
宋朝大文學家蘇軾,就曾大力提倡吃臘八粥,認為可以延年益壽。
「知史」提提大家,今天記得吃「臘八粥」!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1月24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