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裡春秋」還有一個同義詞叫「皮裡陽秋」,這裡將「春秋」與「陽秋」相提並論。不僅如此,還有不少本來叫做「春秋」的書還叫「陽秋」,如有本書叫《晉陽秋》。這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春天來了就陽光燦爛,所以用「陽」字代替「春」嗎?
之所以用「陽秋」代替「春秋」,是出於避諱的原因。 晉簡文帝的母親鄭太后,小名叫阿春,她的兒子登基後,為了避諱母親的名字,便詔令天下不能隨意提及「春」字。因為「春」、「陽」意思接近,遂把「春秋」改為「陽秋」,晉人孫盛所撰史書因名《晉陽秋》。
避諱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制度。出於對國君、先祖的尊重,人們常會自覺回避君王、祖輩的名字,於是慢慢形成一種制度。 如古代皇帝常在一年的第一個月裡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並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這一月又叫「政月」。可到了秦朝,因為秦始皇名叫「贏政」,因此便把「政月」改為了「正月」,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不避諱自己的家長名諱,則會受到他人的鄙視。而如果不避諱皇帝的名諱,很可能因此而丟官貶職。 有些避諱近乎苛刻,如唐代大詩人李賀的父親名叫李晉,因為「晉」與「進」同音,所以李賀便被主考官剝奪了考取進士的資格。韓愈對此事極為憤慨,辯稱難道父親叫「仁」,則子女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了嗎? 即使如此富有理由,也不能改變李賀的現狀,以致李賀年紀輕輕就鬱鬱而終。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2月12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