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流傳已久的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

流傳已久的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節氣,雖然沒多少人可以完整地背出來。但是大家又知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人會以為二十四節氣是陰曆的一部分,但其實它是根據太陽在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古代人利用日晷來計時,他們會將每年日影最長的一天定為「日至」,亦即後來的冬至;日影最短的一天為「日短至」, 亦即後來的夏至。隨後又發現一年當中有兩天的時間,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也就是春分秋分。自此人們就定下了一年當中最基本的四個節氣。

後來為了更準確地描述不同季節的變化,人們將節氣進一步細分。最終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 15 度所到達之位置。太陽從春分點(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走 15 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圈後又回到春分點上,叫作一回歸年。節氣在陽曆中是相對固定的,如立春總是在陽曆 的 2 月 4 日的前後一天之內。

但是在農曆中卻不大好確定,還以立春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農曆 12 月 15 日,最晚可在正月 15 日。為此農曆將陰曆與陽曆結合,把立春作為農曆紀年的第一天。所以農曆的一年,是從當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而為 了確保兩者之間的協調,還會通過閏月這種方式進行調整。

最後再跟大家講講二十四節氣,是哪二十四個吧: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9年7月14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