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為什麼說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澱?

為什麼說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澱?

成語是熟語的一種,有固定的詞組,在漢語中多數是由四字組成,組織多樣,來源不一,所指多為確定的含義。

成語的來歷較為廣泛:有的來自民間口語經長久演變而慣用,如「狼子野心」「拐彎抹角」等;有的出自古代典故,如「三顧茅廬」「邯鄲學步」;有的來源於神話寓言,如「夸父逐日」「開天闢地」等;也有很多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亡羊補牢」等,都遂為成語。

由此可見,每個成語的背後都隱藏著很深的文化底蘊,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更是歷史的積澱。

從上面所舉的例子中我們發現,成語大多數是四音節的。可「四音節」並不是成語的標誌,有的成語是更多音節的,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也被人們稱為成語。

而且成語的結構一般都是定型的,不可任意改動其詞序或是增減它的分量。成語有精練、形象之特點,所以在語言中得到了很廣泛的運用。說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積澱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此地無銀三百兩」來自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據說從前有個生意人叫張三,老實本分,他好不容易才攢了三百兩銀子,可是不知藏在哪裡最安全。想來想去他把銀子放進一個壇子裡,埋在了自家的院子裏,埋完後他還是有些不放心,就又在地上插了一個木牌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

第二天,被鄰居李四發現了,他心想:「這張三也太傻了,這不分明是在告訴別人這有銀子嗎?」李四貪財,於是把銀子挖出抱回自己家了。

回到家後他也十分擔心對方會懷疑到自己頭上,於是他趕緊寫了一張字條貼在木牌上,上面寫著:「隔壁李四不曾偷」。後來人們就把這種不打自招的愚笨行為稱為「此地無銀三百兩」。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7月13日,現為刪節版。

圖片:Pixaba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