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錢,古代錢幣有不少別稱,如孔方兄、沒奈何、青蚨等等。
過去的銅錢為圓形,中間有一方孔,所以有人稱錢為孔方兄;還有人叫它「沒奈何」,因為過去銀錠特大難以動用,令人無可奈何。 宋代洪邁《夷堅志》上還記載了一個趣事:宋人張循王家境富有,很擔心梁上君子光顧。於是想出一個好辦法,他把自家的銀子每一千兩熔成一個大球,稱作「沒奈何」。即使有人想偷銀子,也奈何它不得。
錢被稱為「青蚨」,也大有淵源。青蚨是傳說中的一種蟲名,它的名字也叫做魚伯。據說它的形狀似蟬、蝶,卻又稍微大一些。它產卵必須要依附花草的葉子,卵的大小也和蠶卵相似。青蚨可不同於普通蟲子,它們母子息息相通,即使被相隔於很遠的地方,也能夠找到對方。 青蚨的這種神奇功能,被人們用到了錢身上。漢代劉安的《淮南萬畢術》記載,青蚨具有還錢的功能:「以其子母各等,置甕中,埋東行陰垣下,三日後開之,即相從。以母血塗八十一錢,亦以子血塗八十一錢,以其錢更互市,置子用母,置母用子,錢皆自還。」就是說,如果用母青蚨的血塗在一些錢上,再用子青蚨的血塗在另一堆錢上。買東西時,可以用塗母青蚨血的錢,也可以用塗子青蚨血的錢,只要交互使用,用出的錢都可以自行飛回來。
這些傳說充滿了奇幻色彩,後世遂以「青蚨」代指錢財,時常出現於百姓口語、文學作品之中。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1月16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