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紹熙年間(1190-1194年),宮廷畫師劉松年畫了一副《中興四將圖》,縱26厘米橫90.4厘米,畫的是北宋亡南宋初之際、四大中興名將及各一名隨從的全身像,由右至左看,中興四將分別是劉光世(1089-1142年,陝西人)、韓世忠(1089-1151年)、張俊(1086-1156年,甘肅人)和岳飛(1103-1142年,河南人)。他們對高宗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權有重大功勞,除了岳飛被秦檜誣告冤死外,其他三人是南宋初期被賜功臣號及領三鎮節度使的僅有三人。
靖康二年(1127年)春,汴京陷落,徽宗、欽宗及皇室親族大臣等被擄走(《宋俘記》指總共14,000人分七批押送到金國,第一批宗室貴戚5,000多人)。1127年五月欽宗弟弟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是為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權,改年號為建炎。不久金兵繼續南下,高宗從應天府倉惶南逃至揚州,然後再逃到鎮江。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高宗逃至杭州(十一月升格為臨安府,1138年南宋才以臨安為行都)。三月,統制苗傅與威州刺史劉正彥趁韓世忠、張俊、劉光世各將領分守各要衝,趁機發動兵變(苗劉兵變),誅殺高宗寵信的臣子和宦官,逼宋高宗退位,擁立三歲太子趙旉即位,暗中同金國議和,幸得上述將領平定。值得一提的是,韓世忠夫人梁紅玉(1102-1135年)也參與了平亂。
同年十月,金國主帥完顏宗弼(又稱金兀朮,?-1148年)第三次南下深入長江地區,攻下建康(今南京),逼近杭州。高宗繼續南逃,抵達明州(今寧波)後出海,樓船在溫州附近海域徘徊,準備撤退至福州,金兵不習水戰,遂放棄追擊,1130年初北撤。
正當金兀朮率金兵準備從鎮江渡江北還時,韓世忠和梁紅玉率領8,000水師在長江截擊金兵,梁紅玉在戰船上親執桴鼓指揮作戰,金兵被困48天才挖出30里河道逃離險境,史稱黃天蕩大捷(黃天蕩在今南京東北),打破了金兵不敗的神話,梁紅玉名震天下。《宋史》說金兵有10萬,但《金史》說只有4,000。
從以上簡單描述可以總結,南宋建國初期,面對內憂外患,政權風雨飄搖,但獲一批將帥勤王,金兵南下不再勢如破竹,在各地都遇到勤王部隊的頑強抵抗,例如,岳飛與金兀朮多次交手。韓世忠和梁紅玉各自領軍轉戰各地,抗擊金兵,可惜梁紅玉於1135年八月在楚州抗金前線被殺,金兀朮佩服梁紅玉英勇,將屍體送還韓世忠。
紹興八年(1138年),雖然各地抗金力量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高宗為了營救仍囚禁於金國的生母韋氏,因此曲意求和。在宰相秦檜(1091-1155)主導下,南宋與金國簽署第一次《紹興和議》,金國歸還陝西、河南等地。高宗在這一年的冬天,賞賜劉光世和張俊功臣號。
1140年金兀朮待金兵休養生息後,撕毀和議,南下攻入東京,其後卻在順昌府敗給宋軍,接著在「郾城之戰」中與岳飛軍隊交鋒,金兀朮最強大的女真「鐵浮圖軍」竟然全軍覆沒。七月,岳飛大軍抵達東京(今開封)以南12公里的朱仙鎮,包圍東京,金兀朮倉惶逃離東京。此時,岳飛接到12道金牌,命班師回朝。
1141年四月,高宗為準備第二次《紹興和議》,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張俊三大將的兵權;六月劉世光被收兵權 ,次年過身;十月,高宗向金國派來的使者說:「朕有天下,而養不及親。徽宗無及矣!今立誓信,當明言歸我太后,朕不恥和。不然,朕不憚用兵!」大意是說,我不以議和為羞恥,但如果不歸還我母親,我不怕向金國用兵。這次是高宗罕見地表示了他的強硬態度。
據《宋史·岳飛傳》,金兀朮寫了封信給秦檜:「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簽訂第二次《紹興和議》: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為界,南屬宋,北屬金。南宋向金國稱臣,金主冊封趙構為皇帝。南宋每年向金納貢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飛死在獄中。原來岳飛並非秦檜最想除去的眼中釘。另一位中興將軍韓世忠,一向敢言,得罪了秦檜,還幸岳飛及時通風報信,讓韓世忠有所提防,第一時間向高宗表示忠心,在高宗力保下才躲過一劫。接著,秦檜又誣告張俊,說他想謀皇位,但高宗又力保他。最後,張俊在壓力下,居然附和秦檜一起誣告岳飛。而忠直的韓世忠,在岳飛被逮捕後,曾去問秦檜,岳飛所犯何事,有沒有證據,得到的回答就是現在很出名的那三個字「莫須有」(或許有)。韓世忠反問:「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4月23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