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七夕時節李清照的愛與哀愁

七夕時節李清照的愛與哀愁

   寫悲愁和淒苦,從古至今,沒有能超過李清照的。只一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就把所有文人甩了兩條街。

  南渡之後,李清照的詞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和個人際遇,讓她的精神悲不自勝,一紙薄墨,寫不盡傷時念舊,懷鄉悼亡的淒涼。

  行香子·七夕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李清照的七夕詩詞,自然是寫給夫君趙明誠的,這個特殊的時節,天上人間,皆是濃愁。

  這首淒婉動人的雙調小令,寫滿女詞人對丈夫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她鬱積於內的離愁。深閨庭院,蟋蟀低吟,梧桐落葉,一切都冷清寂寥,正值佳節,遙望天際,女詞人不禁感慨萬千,此時,夫妻二人分居異地,就像天上的牛郎織女不得歡聚,綿綿別恨,未有歸期。

  然而,這首深情似海的詩詞,背後卻有着不為人知的故事,成為女詞人和丈夫感情生活的分水嶺,之後,李清照對趙明誠的感情急劇降溫。

  這首詞《歷代詩餘》題作「七夕」,推斷是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寫於池陽(今安徽池州)。這年三月,趙明誠罷江寧(今江蘇南京)守,五月,至池陽,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州,趙明誠獨赴建康應召。李清照孤身一人,暫住池陽,恰逢七月七日,離愁別緒,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交融一起,付諸筆端,寫下這首詞作。

  李清照和趙明誠屬於一見鍾情,婚後二人賭書潑茶,琴瑟和鳴,生活高雅有趣。之後的朝野新舊黨之爭,李趙兩家都捲入了,「宗室不得與元祐奸黨子孫為婚姻。」恩愛夫妻曾經兩地分居,面臨被拆散的境遇。政治風雲變幻莫測,經過幾多波折,兩人重新相聚,開始了屏居鄉里的「歸來堂」生活,雖然失掉了昔日的優渥生活,卻換得了平靜安寧的平凡樂趣。期間,他們專心研文,靜心創作,搜求金石古籍,這對亂世夫妻,度過了人生中一段珍貴的美好歲月。

  1126--1127年,金人不斷南侵,俘獲宋徽宗、欽宗父子,靖康之變後,北宋朝廷崩潰。之後,趙構即位,南宋開始。1127年八月,趙明誠任職知江寧府,兼江東經制副使。

  南宋政權初建,趙構迫於形勢,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但不久趕走李綱,同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等奸佞小人放棄中原,從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逃到揚州,一味言和苟安。對於當朝,李清照十分不滿,屢寫詩諷刺, 寫下「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等詞句,飽經離亂之苦的美女詩人,忍不住紅顏一怒,憤然用詩歌表達自己對時事對國是的看法與不滿。

  而此時,丈夫趙明誠的行為卻讓李清照大失所望,建炎三年(1129)二月,禦營統治官王亦叛亂,此事被下屬察覺,並做了彙報,可趙明誠不以為然,未採取任何行動。下屬只好自行佈陣,成功擊敗王亦。天亮時,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卻發現他早就利用繩子從城牆上逃跑了,因此,趙明誠被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對丈夫的感情也受到影響,至此,愛情,做了減法。國難當前,兒女私情已經無足輕重。

  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具舟上蕪湖,入姑孰,將卜居贛水上」(《金石錄後序》),行致烏江,面對浩浩江水,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激蕩,隨即吟誦出盪氣迴腸的《夏日絕句》,以項羽之死,謝江東父老的壯烈史跡,對南宋統治者進行諷喻,對楚霸王寧死不屈的英雄主義表示崇敬和呼喚,「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是一個柔弱女子的錚錚誓言和心靈告白,如此豪情,如此壯烈,讓七尺男兒無比汗顏,趙明誠聞聽之後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鬱鬱寡歡,一蹶不振,八月,趙明誠在赴任湖州時,中途染病而亡。

  李清照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半生欣喜,半生愁苦。飽經憂患,顛沛流離,李清照並不懼怕,即使後來經歷再嫁渣男,離異系獄的災難,李清照的意志卻始終堅強,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晚年的女詞人,從個人愁苦中解脫出來之後,把眼光和筆墨投注到國家命運上,「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閭閻嫠婦亦何如,瀝血投書幹記室」,「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資訊」,「故鄉何處是」,這些喟然長歎,既讚揚了忠臣良將的智勇,暗諷了南宋的庸碌無能,又寄寓著反擊侵略,收復失地的強烈願望,抒發了其「烈士暮年」的愛國情懷,而這,也正是一個不屈者強大生命的流露。

  李清照,不僅僅是一個千古才女,更是一個性格剛毅,氣節崇高,風骨可鑒的烈女子。趙明誠,作為她生命中的另一半,確實有點黯然失色。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