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為什麼紫禁城十幾年就能建好呢?

為什麼紫禁城十幾年就能建好呢?

中國古代建築的代表作當然是北京故宮,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外表的宏偉、堂皇、莊嚴、和諧,顯示出的中國古代匠人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有遊覽過北京故宮的遊客,都會聽到導演介紹這故宮只用了十幾年就建好了。

什麼?故宮只用了十幾年就建好?

西元1403年(永樂元年),朱棣頒詔改北平為北京。從永樂元年至三年,多次下令從各地遷入人口至北京。永樂五年閏七月,朱棣頒詔開始營建紫禁城。主持營建工程為泰寧候陳珪、工部侍郎吳中、刑部侍郎張思恭、設計師蔡信在永樂五年五月到達北京,開始了建造故宮的工作。

要是從零開始設計整個紫禁城,相信最優秀的團隊都不知道該怎樣下手。但是中國古代流傳千年的文化,有些優勝之處就能夠在此體現出來。一切的事物都有了相對於的規範制度,不論是總設計,或者細處的修建都有法可依。

故宮的建造來說,不應該把它當作一個單獨的宮殿群看待,應為建造紫禁城和改造北京是同時進行的,以原來的元大都城為基礎改建。這就有了一個很好的藍本,雖然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被「外族」統治的時期,然而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完全依據儒家禮制原則建築都城的時代。大都城以接近方形的三套方城,即宮城、皇城、外城組成,以中軸線貫穿。這大大的方便了工匠的考慮。

明代的設計師們就要考慮到城市的功用、祭祀的需求。同時要為這些建築安排位置,這些設計的背後是幾千年以來中國對於都城規劃的經驗,甚至可以追溯到《周禮考工記》的帝都營建原則安排的。

《考工記》成於春秋末期,收於《周禮》一書中,所以又叫作《周禮考工記》,是春秋末期齊國人記錄的有關手工業技術的官書,分別對車輿、宮室、兵器以及禮樂諸器等製作做了詳細記載。關於建築和城市規劃的這一部分,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當時的「建築規範」。

《周禮考工記》中記載了「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帝都營建原則。「前朝」即其前半部分為外廷,就是朝廷,是帝王上朝聽政之處;「後市」就是皇城的後面是市場,是都城的商業交易之地;「左祖」即紫禁城左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祖的地方,就是太廟。「右社」即紫禁城右前方安排有皇家祭神的地方,就是社稷壇。

北京故宮前天安門東側為太廟,西側為社稷壇,就是按照「左祖右社」的傳統規制建造的。「左祖」太廟和「右社」社稷壇都是在明朝初年和明故宮同一個時期建成的。可見當時建築北京都,是有很嚴格的考慮。

實際上,這些建築都發揮了他們應有的作用。就太廟而言,明清兩代每逢新皇帝登極,或有親政、大婚、上尊號、徽號、萬壽、冊立、凱旋、獻俘,奉安梓官,每年四孟及歲暮大袷等等大事,均需告祭太廟。

而歷代帝王自稱受命於天,將自己比作「天子」,認為代表土地和五穀的社稷是國家構成的基礎。皇帝在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要在社稷壇舉行大祭,如遇出征、班師、獻俘等重要的事件,也在此舉行社稷大典。社稷壇坐南朝北,壇為漢白玉砌成的三層方台,每層用白石欄杆圈圍。據《日下舊聞考》載:「社稷壇在闕右,北向,壇制方,二成,高四尺,上成方五丈,二成方五丈三尺,由出陛,皆白石,各四級。上成築五色土,中黃、東青、南赤、西白、北黑」。壇上五色土,分別象徵金、木、水、火、土,是萬物之本,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

西元1420年,亦即永樂十八年十一月紫禁城完工,建造紫禁城不過用了十數年。當中設計以及籌備花費十年,而正式建造到完工用了4年。這不但是因為古代匠人技藝非凡,更是整套設計觀念已經流傳千年。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4月25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