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張居正變法如何造就「萬曆中興」?

張居正變法如何造就「萬曆中興」?

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由10歲登基到58歲駕崩足足在位48年,期間他更創下30年不上朝的紀錄。儘管有「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但在萬曆初年由張居正輔政,明朝曾經歷「萬曆中興」。到底張居正變法如何造就這個興盛的時期?

要知道在明朝中葉,出現地主兼併土地的情況,其中一部分是以「隱佔」的方式進行,令全國納稅土地減少,嚴重影響了國庫收入,加上貪腐嚴重,政府欠缺資源解決社會貧富差異的問題,引發地方爆發農民起義。

張居正作為明神宗的內閣首輔,推行了一系列的變法措施,主要的方針為「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強公室,杜私門」。對於各級官吏,他創製了「考成法」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制,並且要求官員加強匯報地方的政事、罷免反對變法的官吏。此舉令到內閣的實權得以貫徹,令到支持變法的官員得以被提拔。

張居正提出的「一條鞭法」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元素,據統計,「一條鞭法」推行以來,令到國庫的儲備糧食達到一千三百萬石。「一條鞭法」是應用在經濟改革方面的重要措施,當中令到賦稅制度得以簡化,由原來夏秋兩季徵收以糧為主,以銀絹為輔,再加上各種徭役的賦稅方式,改為「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征銀,官為分解,雇役應付」,是為「一條鞭法」。如此一來,明朝的賦稅制度不再複雜,既減輕了徵收手續的成本,亦令到地方官員難以貪污,更重要的一點是,解放了農民的生產力,不再需要以徭役的方式賦稅。

而且,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國庫收人,張居正先派遣戚繼光守薊門,李成梁鎮遼東,並在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三千座「敵台」,加強明朝的防守。而且更答應韃靼進行「茶馬市」貿易,令到北方各族人民獲得了安定的生活。

張居正變法長達十年,明朝無論是吏治、財政還是軍事上,都得到明顯的改進,是為「萬曆中興」。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5月26日,現為刪節版。

圖片:電視劇《萬曆首輔張居正》劇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