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水寇」,人們馬上想到《水滸傳》中的宋江。在小說中,宋江等在八百里梁山泊紮下水寨,與官軍屢次水上鏖兵。好漢中的水軍頭領,既有泊子裏土生土長的阮氏三雄,又有來自長江流域的李俊、張順、張橫、童威、童猛……
然而在早期「水滸」故事裏,宋江一干人似乎跟水沒啥關係。有位名叫龔開的南宋畫家最佩服宋江為人,為宋江等三十六人各畫一張像、並附一首詩。遺憾的是,好漢的肖像一幅也沒留下來,倒是三十六詩一首不缺。詩是四言四句,試看稱讚燕青的這一首:
「浪子燕青」:平康巷陌,豈知汝名?大行春色,有一丈青。
這是說,燕青是橫行太行山的好漢(「大行」即「太行」),平康巷中的妓女又哪裏知曉你的大名呢?——「平康巷」即古代都市中的「紅燈區」,是妓女聚居的地方。此詩的背後,似乎還有「香豔」故事:今本《水滸傳》中寫燕青陪宋江到東京謀求招安,走京師名妓李師師的門路,因為她是徽宗皇帝的「小三」。詩中大概正是暗示這樣的情節。不過詩裏用「一丈青」來形容燕青,又跟今天的《水滸》有所不同。在今本中,「一丈青」是女將扈三娘的綽號。
有意思的是,詩中說的是「大行春色」,而非「梁山春色」!——再看三十六首詩,竟一句「梁山泊」都沒提到,反而五次提到太行山。除了燕青這首,還有四處:
①「風塵大行,皮毛終壞」(盧俊義);②「大行好漢,三十有六」(張橫);③「汝行何之,敢離大行」(戴宗);④「出沒大行,茫無畔岸」(穆橫)
仿佛宋江一夥不是什麼「梁山泊水寇」,而是「太行山賊」!——那麼,宋江到底是「山賊」,還是「水寇」?我們翻遍有關宋江的歷史記載,還真沒發現宋江到過梁山泊!
宋江武裝有個特點,就是擅長「跑路」。看看他的活動範圍,包括了河北、山東、蘇北的廣大地域,其間衝州撞府、聲東擊西,「官軍數萬無敢抗者」。——設若這幾百號人真的在梁山泊紮下水寨,豈不是捨長用短、鱉入甕中?「遊擊專家」宋江當然不會幹這種傻事!
由此可見,早期宋江故事不提「梁山泊」,是忠實於歷史的緣故啊。至於多次提到「大行」,倒可能有著歷史依據——太行山位於河北,而「河北劇賊」是宋江許多帽子中的一頂,他很可能在太行一帶馳騁過。
那麼「梁山泊」又是何時進入宋江故事的呢?——大致是在宋末元初。元初話本《大宋宣和遺事》就提到,宋江等人的嘯聚之地是「太行山梁山濼(泊)」。
換了今天,你這樣講,非挨板磚不可!——梁山泊在哪裏?在山東東平,西距宋代京師汴梁(今開封)有數百里之遙。太行山在哪裏?在河北山西兩省交界,「尾巴」甩到開封西北方向。也就是說,太行山和梁山泊,一在開封之東,一在開封之西,可謂風馬牛不相及,怎麼會出現「太行山梁山濼」這樣荒誕的地名呢?
學者解釋說:你要原諒那時的說書人啊!他們不像我們,接受過普及教育,人人學過地理,個個手邊都能找到地圖冊,有的人還配備了GPS活地圖。——那時的說書人本身文化不高、知識不廣;再加上水滸故事形成於南宋,那時北方被金人佔領,一占就是百多年。南方說書人對北方地理不甚了了,只知道那裏有座太行山,是個「強盜窩」;又聽說南北水路上有個梁山泊,也有「盜賊」出沒,於是想當然把這兩處「捏」到一塊兒了。
也就是說,到了《大宋宣和遺事》中,本來是「太行山賊」的宋江,一變而為「山賊」兼「水寇」;或者說,此刻的宋江正走在從「山賊」到「水寇」的轉換之路上。
不過梁山泊的尷尬位置很快就在元雜劇中得到了糾正。在元雜劇《雙獻功》中,宋江一出場,就對梁山泊做了準確的定位:「寨名水滸,泊號梁山。……東連大海,西接濟陽,南通钜野金鄉,北靠青齊兗鄆。」——查查地圖,宋江說得幾乎分毫不差!原因很簡單,《雙獻功》的作者高文秀本身就是東平人,他是喝著梁山泊水長大的,又怎麼會把家鄉的位置搞錯?
今本《水滸傳》第78回開頭有一首形容梁山泊的長賦,:「寨名水滸,泊號梁山。……東連海島,西接咸陽,南通大冶、金鄉,北跨青齊兗郡。……」應該就是照抄《雙獻功》的宋江開場白。
元代水滸戲情節簡單、人物粗糙,《水滸傳》很少從它那裏汲取營養;唯獨梁山泊的位置,小說全盤接受了元雜劇的說法——宋江擺脫「山賊」身份,進入「水寇」角色,也正是從元雜劇開始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圖片:電視劇《水滸傳》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