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三國歷史上的孤膽英雄為何是他?

三國歷史上的孤膽英雄為何是他?

  凡是讀過《三國演義》的,大多認為陳宮是一位孤膽英雄。為義而釋曹操,為忠不願降曹。直至下邳兵敗,也不願奴顏屈膝。生命最後關頭,曹操只說一句公台若願降便可重用,陳宮一句但求速死,便奔向了斷頭台。「恨此人不從吾言!若從吾言,未必被擒也。」道盡了英雄踽踽獨行的悲愴之情,這位「光芒四射」的孤膽英雄結束了自己悲壯的一生。後人每每讀到此處,無不扼腕歎息。可令筆者不解的是,曹操一向不計較小節,多次頒發《求賢令》,為求人才甚至不惜耍弄陰謀詭計,他連撰寫檄文辱駡自家先祖的陳琳都可以量才取用。可為何卻不能容得下這位曾救自己於危難之中的陳宮呢?想必此中必有內情。

  陳宮(?—198),字公台,兗州東郡(今河南濮陽東南)人,性直剛烈。據魚豢《典略》一書中記載,陳宮年少時就已與海內知名人士結識。黃巾起義後,陳宮跟隨曹操,後因曹操謀害呂伯奢一家感到惶恐,於是轉投了呂布。陳宮出山的時間,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根據《世說新語》所述,兗州刺史劉岱去世以後,陳宮、鮑信等人立即迎接曹操入主兗州,陳宮在曹操兵不血刃取得第一塊地盤這件事上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可以推斷出,陳宮是在初平三年(西元192年)投入曹操麾下,而到了興平元年(西元194年)春,陳宮、張邈等人乘着曹操出征之日叛迎呂布,使曹操的地盤得而復失。

  當時,陳宮是曹操重用的謀臣,張邈是曹操生死相托的兄弟。曹操離開兗州攻打徐州時,甚至說過:「如果我不能回來,我的家人就託付給孟卓(張邈)。」可二人同時背叛曹操,一時間郡縣皆應。這讓曹操腹背受敵,不得不撤回兗州平定叛亂。這一仗一打就是兩年,到了興平三年(西元196年),呂布、陳宮引兵一萬多人與曹操進行決戰,被曹操以奇兵設伏大破。陳宮跟隨呂布率眾撤退投靠劉備。

  劉備接納了呂布,讓其屯兵小沛。可當劉備出兵攻打袁術時,呂布聽取陳宮的謀略反客為主,襲取下邳,自領徐州刺史。劉備在前方吃了敗仗,又因後方淪陷不得不向呂布投降,呂布於是又讓劉備駐紮小沛。可這一來二去,劉備感到呂布反覆無常,不得不依附曹操。到了建安三年(西元198年),呂布派遣大將高順攻打劉備,劉備抵擋不住,向曹操求救。曹操先派大將夏侯惇救援,可被高順打敗。於是曹操親率大軍征討呂布,待到曹操兵臨城下時,呂布本想投降。但陳宮自知呂布反覆無常,恐不能為曹操所容,於是極力反對呂布的想法。後來呂布派人向袁術求救,可此時袁術已日薄西山,無能為力,呂布只得扼守城池,堅壁清野。

  徐州戰役剛剛開始時,陳宮曾建議呂布說:「曹操軍隊遠來,必然不能持久。如果將軍帶領馬步騎兵在城外安營紮寨,我帶領眾將士閉守城內。如果曹操攻打將君,我則帶領軍隊攻其背面。如若曹操攻城,將軍則在城外夾擊曹操。不出十天,曹操軍糧用盡,必然可破。」此本為一條妙計,可奈何呂布拿不定主意,又遭妻子三言兩語挑撥,就放棄了這一良策。

  直到曹操軍圍攻彭城時,呂布站在白門樓上仍幻想投曹而去。陳宮當即大喊道:「逆賊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豈可得全也!」以此絕了呂布的投降念頭。可隨着曹操連續三個多月的圍城,彭城之中糧草殆盡,呂布軍士氣銳減。呂軍將領侯成、宋憲、魏續設伏綁縛陳宮,一齊向曹操投降。

  待到下邳城破之時,曹操問陳宮:「公台,你平時常說自己精於謀略,今日怎麼落得這般光景?」陳宮指着呂布說:「都是此人不聽我的話,以至於此。如果他能聽從,未必被你擒住。」曹操笑着說:「今天的事情應該怎麼辦?」陳宮頷首不語,決意赴死。曹操問道:「如果你死了,你的母親怎麼辦呢?」陳宮即言母親性命都在曹操手中掌握,是生是死全由曹操做主。曹操又問:「那你的老婆和兒子呢?」陳宮亦言妻兒子女性命在曹操之手。曹操聽完陳宮的話,半晌沒有回話。這時陳宮又說道:「請將我處死,以明軍法。」說完就頭也不回的向斷頭台走去,身邊士卒都不能阻止。曹操無法,只得流淚送別陳宮。而陳宮決意赴死,沒有回頭再看一眼。最後,曹操妥善安置陳宮家屬,以表示對陳宮的惋惜之情。

  縱觀陳宮的一生,只跟隨過劉岱、曹操、呂布三位主公。劉岱身死之後,跟隨曹操兩年,可由於性格原因轉投呂布,從此頭撞南牆也不回頭。下邳城外,兵敗被俘的陳宮並非想死,奈何性格使然,無法容忍自己叛而復降,於是決定毅然赴死。還記得兗州兵敗,陳宮可以跟着呂布投靠劉備。但如今徐州城破,陳宮覺得心灰意冷。曹操只需陳宮一句軟話,必定既往不咎,重用於他。可任憑曹操百般勸說,也只從陳宮嘴裏聽得「求死」二字。臨死之時,陳宮認定曹必不會負他,將妻兒老母託付曹操。這生前最後一謀果如陳宮設想一般,曹操待其家人皆厚於初。

  陳宮之死,本非必然。奈何這位孤單英雄一生鬱鬱不得志。他棄曹投呂,本指望「文臣死忠」,可奈何呂布本非英雄,陳宮諸多計謀只能淪為空想。漢末時節,陳宮本可離開呂布投靠明主。可他骨子裏並非反覆之人,儘管不受重用仍死忠呂布。徐州一戰,本寄希望於力挽狂瀾。可惜英雄生不逢時,赴死之後只能讓另一位英雄憑弔哭泣。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