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趙雲竟因為這個理由選擇追隨劉備

趙雲竟因為這個理由選擇追隨劉備

    在人們的心目中,趙雲是一位常勝將軍,長阪坡在百萬曹軍中殺了個七進七出,一戰贏天下。但鮮有人分析,趙雲是為何而戰的。熟讀《三國》,趙雲雖是武將,但更有文人風彩。他的白馬長槍,實際上是為「仁政」天下而戰的。趙雲可以說是三國裏最雅的「儒將」。

  三國時期,因為宦官當政,皇帝昏庸,黃巾戰亂,廣大人民流離失所。不但各地起義風起雲湧,軍閥也各自為戰,皆有覬覦之志。曹操曾做了一首詩《蒿裡行》,其中描寫那時的境況是「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據統計三國總計郡縣編戶人口才為7672881人,現代學者加上考慮到被世家門閥蔭庇的佃客、部曲還有屯戶、兵戶、吏戶、逃戶、漏戶、隱戶以及居於漢地的少數民族等等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至多3000萬人,為東漢人口峰值的百分之四十。

  在這樣惡劣的戰爭環境中,趙雲做為一名有報負的戰將,是有濟國安已之志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趙雲是河北正定人,第一任主公,是來自河北遷安的公孫瓚。公孫瓚和趙雲一樣,也是大帥哥一枚,史載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年輕時在涿郡當小吏時,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公孫瓚成為一方軍閥時,趙雲投奔了他,同時依附他的,還有落魄時投奔他的同學劉備(二人同師事過盧植)。公孫瓚問趙雲:「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

  趙雲回答的很乾脆。我投奔的不是你,追隨的是「仁政」。但公孫瓚顯然不是他心目中的「仁政」所在。南朝范曄在《後漢書》記載「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裡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公孫瓚最過份的地方,是殺死了深受人民愛戴的劉虞,劉虞為人品德高尚,在任上執行民族團結的政策和輕賦免役的愛民政策,在東漢末年朝野中擁有很高的威望,但公孫瓚因為與劉虞政見不合害死了他,這也是公孫瓚喪失人心土崩瓦解的開始。當趙雲發現公孫瓚並非他心目中的明主時,去意已決,以兄長去世需要料理的理由辭職不幹了。

  在公孫瓚帳下,趙雲與劉備曾有一段短暫的「同事」關係。這段關係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暗通款曲,陰有扶保之意。因為這段因,結下了趙雲二次出山扶保劉備的果。事實上,既便在劉備帳下,追隨的也不是劉備個人,而是劉備所施的「仁政」。故趙雲不僅是軍人,是戰將,更兼象一名「謀士」。只不過因為劉備帳下諸葛亮、龐統、法正、劉巴、張芝等文人之光太盛,掩蓋了趙雲這名武將的「文人之光」而已。

  趙雲以武將身份最有名的兩次建議,一是助劉備奪取益州時,劉備亦欲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以收買人心。但趙雲不同意,他說:「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用家為,現在國賊不只像匈奴只有一個,所以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後,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先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趙雲比別人想得更深更廣,分賜戰將田園金箔,收的只是少數戰將的人心,但讓益州百姓安居樂業,將田宅房產歸還給他們,收的卻是益州一州的民心。胸襟大小,一目了然。劉備聽從了趙雲的建議,穩坐益州蜀漢江山五十年。

  趙雲第二次建議,是劉備意欲東伐孫吳時,趙雲不同意劉備的做法,他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但劉備不聽,堅持伐吳。故趙雲未跟隨劉備伐吳,後有夷陵之敗。此戰之後,蜀漢元氣大傷,開始走下坡路。

  做為一名出色的武將,趙雲不僅「渾身是膽」,而且腹有良謀,這是一般的武將做不到的。不僅如此,趙雲還是一名非常自律的良將,平定桂陽時,原桂陽太守趙范與趙雲八拜結交,意欲將有傾國傾城美貌的寡嫂樊氏嫁給趙雲,但趙雲拒絕了。趙雲非不是不愛美女,而是另有家國情節。正象當年霍去病所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一樣,趙雲的理由是「大丈夫功成名就,何患無妻?」,這時侯趙雲認為自己沒有功成名就呢,故不考慮婚事。而潛在的理由是「趙範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測」。事情最後果然驗證了趙雲的看法。

  在成都武侯祠中,趙雲雖為武將,卻身穿文官服,成為武侯祠一景。為何?因趙雲文武俱備也。文能安邦,武能定國,趙雲之謂也。趙雲是去世後才封侯的。同為武將,曾在戰場上唯一擊敗老年趙雲的薑維最懂趙雲,可以說與趙雲是惺惺相惜,英雄愛英雄。他親自諫議給趙雲封侯,向後主劉禪建議說:「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諡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趙雲做為一名出色的武將,一生追求「仁政」,最後得「柔賢慈惠」之順平侯美名,也算「求仁得仁」了。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圖片:電影《三國之見龍卸甲》劇照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