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是令人不齒的。雖說許多叛徒,是出於無奈而降,但終究落一個不忠的口實。儒家講「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十二個字,而「忠」居其一焉。所以武聖關羽,不得已降曹時,有「屯土山約三事」之說。其中第一事便是「降漢不降曹」,第三事是知道劉備消息,還去投奔。曹操量大,全部應允,於是關羽降曹。但因為有三事之約,故後又背曹投備,不失為忠。
今天說的這位「英雄」,也是一位降將。實際上,他之所以降,也是懷著「關聖」之心的。但令人扼腕的是,因為一連串資訊失誤及故主決策失誤,他「詐降」成真,成為史上最受爭議也最受世人同情的「叛徒」英雄。
他就是李陵。
李陵戰敗,事出有因。其一、漢武帝本無意令他為將,而令他做貳師將軍李廣利的押糧運草官,但李陵自負其名,恥于做李廣利的副手,故堅請獨立指揮部隊對匈奴作戰。漢武帝說無馬匹給他,他說不須給馬匹,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按現在的語言來說,牛逼吹得過大,不能量力而行;其二、正象李陵恥于做李廣利的押糧運草官一樣,漢武帝派給李陵的副手路博多也羞于做李陵的後備,獨自上奏武帝願「各率酒泉、張掖五千騎兵分別攻打東西浚稽山」,引得漢武帝大怒。將佐不和,君臣相疑,敗兵之根也;其三、李陵雖然作戰勇敢,將士捨命,但畢竟以五千步兵對敵八萬騎兵,實力相差懸殊;其四、李陵部隊先出了叛徒,這個叛徒叫管敢,是他出賣了李陵部隊的軍事機密,導致李陵孤軍作戰無法突出重圍。
勝敗兵家常事,世界上有幾位常勝將軍呢?作為將軍,作戰失敗後有兩種歸宿,一是戰死不降,這樣的英雄太多了,比如項羽,「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二是詐降留得有用之身,容圖大事。比如姜維,詐降鐘會,以圖恢復蜀漢江山;三是真降,這樣的叛徒如過江之鯽,既便如梁山好漢,不是也有許多是朝庭命官投降宋江嗎?
李陵是將弓箭射完後投降匈奴的,他所率部隊五千,逃回關內的只有幾百人,大部戰死殺場。李陵本想戰死的,但部下勸他,讓他學習曾被匈奴生擒後來逃回漢朝的浞野侯趙破奴,李陵聽從了部下的建議,無奈之下詐降了匈奴。李陵是李廣之孫,名門之後,投降消息傳回漢朝,漢武帝震怒,先是責問替李陵說好話的郎官陳步樂而使陳自殺身亡,後又對為李陵求情的太史令司馬遷動了宮刑。漢朝都城離匈奴之地萬里之遙,資訊哪裡那麼準確?傳聞投降後的李陵為匈奴練兵,漢武帝更是大怒,夷李陵三族,李世宗族,以李陵不死為辱,徹底絕了李陵的歸漢之路。實際上這是一樁大大的冤案,替匈奴練兵者,降將李緒也。
一系列陰差陽錯,使李陵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最受同情的「叛徒」英雄。因為司馬遷的《史記》為李陵立傳,而使這個最有名望的「叛徒」名留青史。實際上,是不是詐降,怎麼能說得清呢?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船山先生曾拿關羽跟李陵做比喻,關羽如果投降曹操後,對陣袁紹時,假如關羽不是斬顏良,誅文醜,而是被顏良殺死,他之於九泉之下,該如何面對劉備呢?所以王夫之說:「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汙,而已緇之素,不可複白,大節喪,則餘無可浣也。」,投降了,是戰士洗不掉的恥辱,誰會分別你因為什麼樣的原因投降呢?所以對於投降,史書少有贊許者,既便事出有因,也只不過是同情或原諒,當代作家、「紅衛兵」名字肇始者張承志為李陵說話,「當他無家可歸,祖國執行不義的時候,叛變也許是悲壯的正道。」,筆者是不敢苟同的,李陵雖然悲壯,但叛變終非「正道」,遇到他這樣的情況,其實「正道」便是死,光榮犧牲,不失為烈士。苟活一人,那麼多人因你而死、而辱,終究會愧疚一生的。
因為李陵的教訓,後世有一位英雄,甯死不降。這個人叫楊業,也就是楊家將第一人楊繼業。楊業戰敗陳家穀,面臨何去何從的問題,正巧被圍困的地方有一碑,睜眼一看,原來是李陵碑。我想,當時楊業一定思前想後,若光榮犧牲,家裡是烈屬待遇;若無奈投降,李陵前車之鑒,被夷三族。於是楊業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撞死李陵碑。當然,這是小說演義之言,但正是演義,反映了人們對人生處於十字路口如何選擇的態度。楊家將之所以千古留名,其實是從楊業光榮犧牲開始的。
李陵雖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最悲壯、最值得同情的「叛徒」,但他又是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叛徒」。他投降匈奴後,娶了匈奴單于的女兒,成了匈奴的「駙馬爺」,受封右校王,華麗轉身成為典型的匈奴貴族,他在匈奴生活了二十餘年,得以善終。他在漢朝的親屬雖被漢武帝夷了三族,但在匈奴又生兒育女,傳宗接代,開花散葉。目前在中亞吉爾吉斯斯坦,百分之七十的人種有「中國血統」,據說他們都是李陵之後。「叛徒」之後得享一國,也算大千世界奇聞一件罷!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