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蘇軾的極限挑戰

蘇軾的極限挑戰

蘇軾幾度遭到貶謫,而且一次比一次偏遠,最遠時被貶到了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島。

和當時的儋州比起來,惠州都成了繁華之地,至少在惠州不至於吃不上飯,而到了儋州,蘇軾甚至要面對斷炊的窘境。何況這樣偏僻蕭條的孤島,資源貧乏,天氣又悶熱,他將這裡的境況歸納了六無:「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而此時的蘇軾已經年屆六十了。

人們都說他曠達,但這一定是經歷過痛苦、絕望的掙扎之後所參悟的曠達。比起常人,他更能以詩酒美食來消解、調侃苦悶。對於悲傷他是有所控制,不被淒涼淹沒的清醒自持,就像是在烹飪中火候的掌控。

當他聽聞弟弟在隔海相望的雷州,因為不習慣沿海的生活乃至形銷骨立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聞子由瘦》來安慰開解弟弟。他說這世間其實沒有真正的滋味,蜈蚣所怕的味道,糜鹿反而很喜歡。這也是蘇軾從吃中參悟的哲理。

儋州當地的主食是山芋之類的塊莖,大米要靠海船運來,平常很難吃到。蘇過心疼老爹吃不上可口的飯菜,於是想出了一道用山芋做的玉糝羹,蘇軾吃著兒子給做的菜,美滋滋地表示,「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也」。主食吃薯芋也就罷了,肉類的貧乏是更讓蘇軾鬱悶的一件事情,熏鼠、蝙幅、蛤蟆之類的食材,做熟了之後糊裡糊塗吃下去也就罷了,「蜜唧」這玩意實在是太挑戰接受極限了。所謂蜜唧,根據唐人的記載,就是把剛出生還沒長毛的耗子,用蜂蜜餵食醃潰之後,直接生食,食用的時候小老鼠還是活著的,因此會唧唧唧的叫喚,所以才取名叫蜜唧。這也不怪對世間美食很有好奇心的蘇大學士都接受不了了。雖然伙食不太習慣,蘇學士還是很樂天的安慰弟弟:雖然咱倆痩的衣服都咣當了,但是見面互相一看,一定是「對面那個痩老頭實在是仙風道骨」,這樣咱倆回家的時候就能騎上黃鵠一飛而去。

當然,不是每一樣海南的食物都讓蘇學士無法接受,因為靠海,所以儋州的海鮮特別的肥美,蘇軾在吃過當地產的貝類之後,就絲毫沒有吸取當年「報導先生春睡美」的教訓,興高采烈地跟兒子說:「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快活得簡直讓人心生嚮往。

在儋州,餓過勁兒的蘇學士寫下了總結他一生飲食生涯的文章《老饕賦》,他說,一個真正的「老饕」,要吃得乾淨,比如鍋要乾淨,水要潔淨,柴火要常換;還要吃得講究,比如「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盛放食物的器物要精緻,飯時作為背景的歌舞要華美。這寫的已經不是物質上的美食,而是精神上對於美食的認識了。難怪後世形容科舉要熟讀蘇文的時候,用的是「蘇文熟,喫羊肉。蘇文生,喫菜羹」這樣的形容詞了,不過這也符合蘇學士簡單樸素的價值觀:當官了就有羊肉吃,落榜就只能吃菜羹了。

蘇軾這樣一個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樂天派,世間的苦難是極難打倒他的,所以林語堂給了蘇軾一句評價:「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1月3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