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與美食相伴的文人:蘇軾

與美食相伴的文人:蘇軾

蘇軾,於北宋景佑三年(公元1037年)出生於四川眉山,這是北宋一朝最黃金的時代。他的家庭說不上富有,但也衣食無憂,即便如此,蘇軾小時候和他的弟弟蘇轍常吃的也是「三白」之飯,即一餐只有一碗米飯、一碟白蘿蔔、一碟鹽,但這樣的食物卻滋養了兩位文學大師,看來人的聰明才智靠天生和後天的努力,與什麼補腦沒有關係。而蘇軾的家鄉四川,從秦代開發以來,即被稱為天府之國,這裡以豐富的物產成為歷代國家的糧倉,物產的豐富也帶動了美食的發展,辣椒還要有數百年才能傳入中國,因此那時的川菜並不似今天的麻辣,但鮮嫩肥膩的風格已初露端倪,尤以淡水魚與豬肉的做法天下聞名,而蘇軾的母親不僅是一位能讀懂《漢書》的才女,更是一位廚藝好手,川人尚食的傳統與母親的熏陶,使蘇軾也有了一項愛好──烹飪。 

喜歡烹飪的人大多是勤快的,未到而立之年即憑著才華,平步青雲的蘇軾在他的任職上,表現出了他的勤政,在他的第一個地方官任上──陝西鳳翔,遇到了多年未遇的大旱,他領導百姓抗旱、祈雨,在解除旱情後,他命人宰羊做羊湯與民同慶,蘇軾是喜歡羊湯的,為此他寫道:「秦烹惟羊羹,隴饌有熊臘」。

公元1071年,蘇軾調任杭州通判,在這裡他與茶結緣,一天,因病告假,孤山寺的惠勤禪師讓他一日之中,飲濃茶數碗,不覺間病已痊癒。蘇軾便在禪寺粉壁上題了七絕一首:「示病維摩元不病,在家靈運已忘家。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自此,蘇軾愛好上了品茗,詩作中也常見對茗茶的讚美,「白雲峰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園景色。「從來佳茗似佳人」更是與另一首詩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被人們輯成了茶館茶莊的名聯。

公元1077年,蘇軾出任徐州知府,適逢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帶領百姓搶險抗災,七十個晝夜終於戰勝水災,徐州百姓紛紛殺豬宰羊來慰勞自己的父母官,蘇軾推辭不掉,就讓家人按四川老家的做法,把豬肉燉好回贈給參與抗災的百姓,大家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其為「回贈肉」。

公元1089年,他終於如願以償的又一次來到杭州,出任的杭州的父母官-知府。上任伊始,為瞭解決西湖在雨季氾濫,蘇東坡又一次的率領民眾清淤疏濬並修繕湖堤,這被後人稱為「蘇堤」的湖堤之於西湖,宛如明眸上的一道秀眉,它不僅使西湖地區魚米豐茂,同時也為西湖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了犒賞參加工程的民眾,蘇東坡按照自己的老習慣來宴請大家,他在徐州首創在黃州完善的紅燒肉,終於在這次大宴中蜚聲海內,自此脫離朝堂回到民眾中的蘇東坡,一夜之間就成為了一個品牌,成為了時尚的代名詞,所有品位的、時尚的東西都會與蘇東坡相關聯起來,被冠以「東坡」的「品牌」,蘇東坡在黃州創造或仿製的幾道美食,被人們稱作了「東坡肉」「東坡餅」,就連蘇東坡常戴的帽子被冠以「子瞻帽」(子瞻,蘇東坡的字),在杭州蘇東坡把西湖盛產的大鯉魚,又做出了新的方法,他先選一條鯉魚,用冷水洗,擦上點兒鹽,裡面塞上白菜心。然後放在煎鍋裡,放幾根小蔥白,不用翻動,一直煎,半熟時,放幾片生薑,再澆上一點兒咸蘿蔔汁和一點兒酒。快要好時,放上幾片橘子皮,乘熱端到桌上吃。這種做法很快又一次風靡全國,被稱為「東坡魚」,西湖中還盛產河蝦,蘇東坡獨闢蹊徑用杭州的另一種著名特產龍井茶為配料,做出了清鮮可口的龍井蝦仁。蘇東坡飲茶更有品位,不僅講究新茶、泉水,還講究美器,他設計了用一種美觀實用的提梁壺,蘇東坡曾在江蘇宜興小住,當地有著制壺傳統,蘇東坡的設計很快被當地的能工巧匠所運用,再次流行全國,這種茶壺當然又被人們稱作了「東坡壺」。在杭州的歲月是蘇東坡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蘇東坡,一位罕見的文學巨匠,一位胸懷坦蕩的官員,一位倜儻瀟灑的才子,一位樂觀向上凡人,歷史見證了他的睿智,他的作品和他的故事已經流行了千年,歷久彌新、經久不衰,與此一切相伴的還有他的美食。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1月3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