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武聖關羽的忠義精神

武聖關羽的忠義精神

 一、千里走單騎,不忘故主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人,生當東漢末年衰亂之世。年青時為避難,逃亡到涿郡,投奔於正在招兵買馬的劉備帳下,與張飛兩人成為劉備的心腹。

當時劉備勢單力薄,在徐州被呂布擊敗而投曹操。建安四年(西元199年)淮南袁術兵敗欲北上去依附袁紹。曹操派劉備到徐州去截擊。劉備到了徐州,豎起了反對曹操的大旗。曹操立即出兵親征劉備。劉備再次慘敗,北投袁紹,困守下邳(今江蘇睢寧縣西北)的關羽被俘。曹操十分愛惜關羽的勇猛,拜為偏將軍,禮遇優渥,但關羽絲毫不為勢利所動。曹操也覺察到關羽沒有久留之意,於是特地派關羽的好友張遼去試探。關羽坦率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跡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果然,報答曹操恩德的時機來了。建安五年(西元200年)二月,袁紹發兵十萬南下與曹操決戰,命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于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四月,曹操從官渡率張遼、關羽北救劉延,在白馬城外十余里與顏良軍隊相遇。關羽發現顏良的麾蓋,策馬奮勇當先,在萬軍之中斬了顏良,遂解白馬之圍。於是曹操為了籠絡關羽,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並重加賞賜。關羽卻分毫未取,留下書信拜謝而去,冒著風險,單騎赴袁紹營中尋找劉備。曹操的左右要去追殺關羽,曹操說:「彼各為其主,不要去追。」為了樹立起一個忠於君父的榜樣,曹操成全了他。《三國演義》渲染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完全是出自小說家的虛構。

二、關羽敗走麥城,英名永存

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劉備打敗曹軍,取了漢中,關羽趁此局勢統大軍北伐,向曹仁鎮守的樊城進攻。當時曹操從漢中敗歸,還在長安,急令大將于禁和龐德赴襄樊前線增援。于禁是曹操的心腹大將,百戰百勝的將軍,龐德是北方著名勇將,關羽擒于禁,斬龐德,威名大振,達到了他在軍事上的鼎盛。

關羽得志于荊襄,東吳的孫權卻沉不住氣了。因為,荊州是蜀國的東方屏障和門戶;對吳國則是居高臨下,直接威脅著吳國的安全。孫權深知荊州的重要,他決心竭盡全力相爭。先前由於疆場未靖,曹操在北,江東無力單獨對抗曹操,孫權在赤壁戰後把荊州南郡借與劉備阻滯曹操,當劉備取得益州後,孫權立即索要荊州。孫劉兩家差點鬧翻,以中分荊州告一段落。這次雖然和解,但是裂痕已經顯露。孫權時時提防著關羽,但表面上給關羽頻送秋波,孫權還派人說項,要與關羽結為兒女親家。可是驕狂的關羽不識大體,極為藐視孫權,怒斥東吳使者,給孫劉關係的破裂雪上加霜。不久東吳主張孫劉聯盟的魯肅死了,呂蒙統兵。呂蒙是疏劉派的中堅人物,他一接任就規劃著襲取荊州,他為了麻痹關羽,裝病回東吳,推薦胸有韜略但還未嶄露頭角的陸遜代替自己。果然關羽上當,大舉發兵北上,荊州成了一座空城。關羽俘獲于禁官兵三萬,糧食一時緊張,他不經外交協商就擅取孫權轄地的糧食。這一舉動不僅加劇了孫劉矛盾,而且給孫權出兵製造了口實。赳赳武夫的關羽,就這樣破壞了孫劉聯盟。孫權派遣呂蒙率領大軍殺向荊州,在關羽的背後捅了致命的一刀,奪了南郡。關羽率領疲憊之兵退還荊州與呂蒙交戰。曹操欲使孫劉相鬥,嚴令曹軍不得追擊,因此關羽才未受到兩面夾擊。儘管如此,已喪失鬥志的荊州兵也非東吳精兵的對手。加上孫權統率大軍為呂蒙後繼,更增強了東吳士氣。這時關羽向上庸的蜀兵呼救,不料那裏的守將劉封、孟達兩人正鬧矛盾,坐視不救。這一來關羽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一路上將士逃散,潰不成軍。關羽眼見大勢已去,就退走麥城,向上庸方向撤退,最後在突圍中被吳將潘璋所擒。孫權殺了關羽,把首級送給曹操。

關羽敗走麥城,是從空前勝利的頂峰一下跌落到失敗的深淵,格外令人惋惜。荊州丟失,意味著隆中路線半道夭折,「興復漢室」成為泡影。可以說關羽個人的悲劇帶來了蜀漢的悲劇,使劉備的事業受損。但由於關羽至死不背其主,以壯烈殉職來維護「忠義」,所以他死後的影響卻遠遠地超出了他生前的戰績,以及帶給國家的恥辱。他的品格被人們理想化了。「關雲長讀《春秋》,深明大義」,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佳話。至於民間廣泛流傳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傳說,雖于史無證,人們都認為這是真實的。關羽悲壯之死,倒成全了他的英名。

三、關羽忠義,名貫千秋

蜀後主景耀三年(260)追諡關羽為壯繆侯。據《諡法》:「勝敵志強曰壯」,「名與實爽曰繆」。爽,不合之意。前一字為上諡,後一字為下諡,既肯定其一生征戰之功,又批評其嚴重錯誤給蜀漢發展造成的損失,蓋棺論定,十分公允。在三國諸人物中,關羽充其量是一個二流人物。但就是這個關羽,在死了近一千年以後,卻開始時來運轉,先是被宋徽宗封為忠惠公,旋即加封為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萬歷間,從道士張通元之請,敕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此後,關帝廟到處建起,關聖崇拜成了官方和民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清代對關羽更十次加封增諡,乾隆三十二年竟加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詡贊宣德關聖大帝,神化至登峰造極。

關羽由一個人變成神,變成與孔子並稱的文武兩尊偶像,固然與統治者的提倡和小說《三國演義》的塑造渲染有很大關係,但從根本上看,關羽的特點卻是其基礎。他忠於劉備,極重義氣,與其「誓以共死」,平時為之禦侮,不避艱險,在稠人廣坐中則「侍立終日」,忠誠至極。曹操待他甚厚,他不顧危險,斬殺顏良,報效其恩,大功之後卻仍拜書告辭,多瀟灑!多麼仗義!他極為勇武,諸葛亮稱他「絕倫逸群」,程昱說他是「萬人之敵」,陳壽評他「為世虎臣」,他「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他水淹七軍,斬龐德,降于禁,人稱其勇。他被毒箭射穿左臂,醫生為他刮骨去毒,「臂血流離」,他「割炙引酒,言笑自若」,是一個多麼英武的形象!無論是統治者還是老百姓都從關羽忠義勇武的特點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統治者希望臣僚們像關羽那樣,有高超的武藝,又忠心耿耿,好替其政權賣命。老百姓看中的是關羽既勇武而又講義氣。所以關羽在千余年間「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不垠。」(李應魁:《嘉靖丁巳關王感應記》,載《關聖陵廟紀略》卷三)繼而佛教、道教都把關羽視為本教之神,明清以後的秘密結社也把關公作為其聯絡的精神紐帶。關羽崇拜還被帶到海外,法國學者蘇爾夢女士撰文介紹:「關羽被華裔商人奉為財神和誠實之神」,僅東南亞就有關聖廟十五座。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6年9月18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