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王安石變法不成,反為腐敗推波助瀾

王安石變法不成,反為腐敗推波助瀾

1067年,二十歲的宋神宗走馬上任,掌管了大宋朝的全權事項。在權力的巔峰,這個年輕人俯視自己的國家,赫然發現已經走過一百零八年的北宋顯得步履蹣跚,停滯不前,猶如一個體態臃腫的中年人,活力越來越小了。

和平的日子過久了,宋朝人口增長幅度過大,開支也大了起來,還有官員和軍隊的冗雜臃腫問題日益嚴重,宋神宗顯然不願意接受這樣一個爛攤子,他多次對大臣說道:「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至於誰能擔當改革的重任,那非王安石莫屬。作為志向非凡的人,宋神宗和王安石可謂是惺惺相惜,早在仁宗時期,王安石就上過萬言書,期望改革,但可惜石沉大海,沒了消息。而宋神宗這次拋出的「橄欖枝」,無疑讓王安石的事業迎來了第二春。

宋神宗和王安石都屬於志向作凡的人,志向非凡的人總是血氣方剛,摩拳擦掌,想做出一番大事業的。但現實往往與設想大相徑庭,在王安石的改革中,免役法是一出重頭戲,這是針對沉重賦役想出的一項改革。

服役相當於是老百姓為朝廷進行的一種義務勞動,為了保障國家機器的正常運作,老百姓就需要無私一些,將自己的財力無私地奉獻出來。而在宋朝,由於差役的種類繁多,導致了百姓們十分困苦。

所以,王安石便針對這一弊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改革不但阻力重重,反而到最後是一敗塗地,不但各地大小官員反對,就連那些貧苦的百姓,最後也是集體上京城上訪吿狀,在王安石家門口鬧事。

王安石還是繼續堅持他的改革,他認為:「天變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當世人不知我,後世人當謝我。」在他看來,老百姓暫時的利益受醐失,是為了日後的利益得以增加,但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改革本來是一片好心,居然會幫了腐敗的大忙。

舉變法中的一個小例子:青苗法。青苗法是讓老百姓在春天這個青黃不接的季節,能夠吃到糧食而設立的。當時的百姓為了緩解困頓,會去找有錢人家借錢借糧,到有了收成的時候,再加倍償還。

為了保障農民和國家的利益,青苗法由國家代替個人來完成這個工作,利息比富人定得低一些,本想著這樣一來既能減輕農民的負擔,又能增加國家的財政收人,一舉兩得,但沒想到實施起來卻是不盡如人意。

在王安石看起來較低的利息落實到民間,經過中間官員的層層盤剝,實際上比原來的富戶所定的利息還要高,而由於青苗法的實行,使得這種行為成為了一種官府壟斷的行為,老百姓只得向政府借錢。而政府的手續總是特別麻煩,要一層層地通報審核才可以成交,這樣下來,等到糧食下發,老百姓早就餓死了。即便能等到糧食的老百姓,也要忍受更為殘酷的剝削。

王安石的變法演變成了幫政府做生意,這樣在官官相護的情況下,自然就造成了腐敗大行其道。不但老百姓沒有減輕負擔,那些地方官反倒是中飽私囊,油水添了幾分。而王安石不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變着法地「推波助瀾」。

為了順利推行新變法,王安石給各地都下達了硬指標,規定了每年必須貸出的數量。這樣一來地方官便只得硬性攤派了,許多不需要借貸的百姓也得奉旨貸款,這樣一來,百姓們自然是苦不堪言。

而官員可不管這些,他們好不容易逮住了這麼好的商機,自然不會輕易放過,貪官們借著推進新法為由,以為朝廷完成指標為己任,大肆吞食百姓的錢財,從中漁利。所以,王安石的這個變法非但沒有減輕百姓的負擔,反而增加了怨言,也沒有為國家增加財政收人,白白便宜了那些貪官污吏。

令腐敗日益猖蹶起來,雖然不是王安石的初衷,但也與他脫不了關係,所以,最終變法的失敗,不得不說也是王安石考慮得不周全。要知道變法是阻攔不了貪官罪惡的雙手的,他們不怕改革,也不怕不改革,只要有事情做,他們總能雁討拔毛,獲得利益。

王安石想要反腐,卻還是沒能玩過貪官。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12月19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