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少年
鄭和本姓馬,明洪武四年,誕生在雲南昆陽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家庭。他的祖父和父親曾長途跋涉去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被當地人尊稱為馬哈只(意為巡禮人)。他的父親身材高大,性格耿直豪爽,樂善好施,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往往捨己救濟。星辰滿天的夜晚,父親常常對圍坐四周的兒女們講述當年飄洋過海到麥加朝聖的故事。少年時代的鄭和,好奇地傾聽父親講述各種各樣新奇的趣聞軼事。父、祖輩勇敢、執著的精神,在鄭和幼小的心靈裏埋下了渴望探險的種子。鄭和常常問父親一個問題:
「大海裏有朋友嗎?」
「大海就是你的朋友。」父親說。
鄭和接著問:
「那大海裏有海盜嗎?」父親沒有正面回答他,眼睛中帶著剛毅和微笑說:
「大海會幫你克服一切困難!」
神秘莫測的大海從那時起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鄭和。
罹亂入京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明政權建立不久,太祖朱元璋為統一全國,派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率軍平定雲南。明軍在雲南擄掠兒童,強行閹割,令其屈從服役。11歲的鄭和也未能倖免於難。此後,鄭和被隨軍帶往北平,送入燕王朱棣的藩邸做了侍童。從此,鄭和離開了溫暖的家,離開了父母親人,失去了人身自由,他那幼小的心靈承受著人生巨大的痛苦。
小小年紀的鄭和並沒有因自己的不幸而沉淪,他很快適應了新的生活。燕王府中,設有藏書豐富的圖書室,這對從小渴求知識、曾稍習筆墨的鄭和來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每當閒暇之時,他便一頭鑽進書堆裏,博覽群書。由於他辦事機敏,深受燕王寵愛並被納為近侍,早晚不離左右,每問,則對答如流。主僕之間,相處甚得,他的氣質也和燕王相近。天賦聰明,少有大志,勤奮好學,又經歷少小離家、獨立生活的磨練,使他在燕王朱棣身邊長成一個精明而富有才識的魁梧青年。
正當鄭和日趨成熟之時,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8月,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打南京,要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帝位。這時鄭和已年近三旬,他親隨燕王出入戰陣,屢建戰功,經三年艱苦作戰,燕王一舉渡過長江,攻克南京,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王登上皇位,年號永樂。鄭和因戰功和不同凡響的軍事才能受到朱棣的特別嘉獎,被提拔為內官監太監,不久,又擢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
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在除舊迎新之際,興之所至,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由三保改名鄭和。但人們按照習慣,仍稱他為「三保太監」。時年,鄭和33歲。
富有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在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基礎上,開始把眼光著重放在遼闊的海疆上,決意實現他「銳意通四夷」的宏大願望,與海外諸國建立友好關係的對外政策,以顯示其「宣德沐仁」的天子之恩和「天朝上國」的強盛。另外,當時傳說建文帝逃往南洋,朱棣內心始終懼怕敵人勢力死灰復燃,因此,搜尋建文帝的下落,也被列為下西洋的一項秘密任務。
朱棣在他周圍可信的近侍中物色滿意的對象,最後選中了鄭和。他了解鄭和雖未曾隨祖、父們到過遙遠的麥加,但對海洋和異國卻有一種從小滋長的神秘感和嚮往,他更信任這位隨他東征西戰的得力下屬所具有的不尋常的學識和組織才能,而且此時的鄭和,已是具備了親往東洋的外交和航海經驗,朱棣確認鄭和能擔負這一重要使命,有能力指揮一支龐大的遠航船隊。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任命鄭和為欽差總兵太監、正使太監,命其正式組織船隊出使西洋。這一年,鄭和35歲,正當盛年。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6年3月16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