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中國佛教的長流

中國佛教的長流

根據文獻的記載,佛教是經由水陸路傳入中國的。陸路經由中亞細亞及新疆到達中國,從漢武帝經營西域以來,這條陸路成為東西交通的要道,後來僧侶往返中印之間走陸路的比海路多,著名的有玄奘法師等。至於海路則經由錫蘭、爪哇、馬來半島、越南到達中國南部的交趾、廣州。如求那跋陀羅、真諦等高僧,就是由這條路線來華的。

~張騫出使

這條陸路的交通早於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對抗北方匈奴的威脅,曾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與西域諸國聯絡對抗匈奴,後經多次遣使與用兵,終於確立漢朝的勢力,打開了西域的交通,此後東西的貿易逐漸頻繁。

~佛教西來~

當時,在中亞細亞等地,因曾有阿育王派遣傳道使者傳揚佛教,故佛教漸流行於西域。一般認為佛教傳入中國,是由那些信仰了佛教的商人為媒介。此時的西域諸國,有流行大乘佛教的,也有流行小乘佛教的。但流行於西域各處的佛教,並非一如原來印度的佛教,而是多少滲入了西域文化的色彩,故早期傳入中國的佛教,並非純粹的印度佛教,而是帶有西域的特色的。

~魏晉概況~

「方等般若」

三國時代從西域或印度來的僧人,所翻譯的經典以小乘較多,而大乘經典亦已間有譯出,其中著名的翻譯家有支謙和康僧會。至兩晉以後,則以翻譯大乘經典為主,而於眾多的大乘經中,以『方等經』最先倡行,『般若經』亦約略同時興起,而涅槃、華嚴等思想則於南北朝才開始傳入。

~西晉佛教~

「敦煌菩薩」

在西晉時期著名的翻譯家有竺法護。他世居敦煌,於西晉武帝泰始二年〈公元二六六年〉攜梵本自敦煌至長安,後入洛陽,三十餘年間譯出大小乘經共一百五十餘部,包括『般若』、『法華』、『涅槃』、『華嚴』、『寶積』、『大集』等經典,譯事辛勞,不以為苦,佛典能夠於中國廣泛流傳,他的功勞不少。當時的人尊稱他為『敦煌菩薩』。

~東晉佛教~

「道安羅什」

佛教發展到東晉時期,開始出現了一批對印度佛教以兼收並蓄的態度去研究的僧人。其中道安,可說是開這種風氣的先河。他注疏眾經,創編佛教經錄,提出有關翻譯佛典的理論,並通般若之學,可說是空宗最初的建設者。其弟子慧遠,建寺盧山,廣交名僧、文士,更與北方佛教領袖鳩摩羅什經常以書信往還,探討經義,成為南方佛教領袖。並且與名士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在盧山的般若雲台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立誓求生西方淨土,是中國人結社念佛之始,被尊為淨土宗的初祖。至於北方則有著名的翻譯家鳩摩羅什,從西域到長安,在逍遙園講譯佛經,當時四方名僧群集,聽講者達三千人之多。所譯經論以大乘空宗的般若、中觀為主,對日後三論宗、天台宗、成實宗等出現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此期特色」

此時期中有兩種事實是頗具趣味的,一是小乘佛教始終沒有反抗的力量。在印度,大乘佛教初起時,與小乘的抗爭是非常激烈的,中國則大乘佔了絕對的優勢。二是大乘教理多由獨悟,如朱士行讀『道行般若經』,知其義理未盡,遂往罽賓求取;道安對舊譯諸經加以訂正,及後羅什重譯,與道安所見正好不謀而合。以上所舉的事實,都是為探討中國佛教時所應注意的地方。

~南朝佛教~

「真諦攝論」

自羅什譯出『般若』、『三論』、『法華』等典籍後,空宗經典的傳入已略具規模,但有宗的教義尚未普聞。至梁陳間,真諦法師從海路來華,弘揚無著、世親的學說,譯出『俱舍論』及『攝大乘論』等典籍,於是此土法相學說興起,其中法泰、智愷最能傳真諦之業,於是開創出中國大乘的『攝論宗』與小乘的『俱舍宗』。入唐後『攝論宗』才逐漸被法相宗取代。

~北朝佛教~

「南北地論」

北方元魏〈北魏〉時,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譯出世親解釋『華嚴經。十地品』的著作『十地經論』。因而創立『地論宗』,此宗因菩提支與勒那摩提兩位譯者的見解不同而分為南北兩道,北道缺乏優秀人物,影響遠不及南道,後來歸入攝論宗;南道人才濟濟,弘傳甚盛,成此宗正統,並為後來華嚴宗的先驅。以上為南北朝時期重要的佛教事業。

~隋代佛教~

「吉藏三論」

在隋代才建立的宗派有三論宗及天台宗等。自羅什譯出『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後,百餘年間傳習極盛,至吉藏乃創立三論宗,以弘揚龍樹中觀的學說。此宗思想在判教上主張『二藏三法論』;在教義上主張『二諦』、『八不中道』。此派於當時為顯學,及至法相宗興起後才開始衰落。

「智者天台」

同期,還有智者大師繼承法華、中觀等思想的研究,而發展出天台宗獨樹一幟的理論,創出第一個具有中國特色宗派,並發揮『五時八教』『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新義,確立了天台宗在中國佛教上的地位。及後,唐湛然更提出『無情有性』的思想,說無情的木石亦有佛性,來弘揚天台教義。此宗在中國一直被廣泛流傳,為重要宗派之一。

~唐代佛教~

 「玄奘功業」

 入唐後,中國政治修明,佛教的發展更見壯大。唐初玄奘法師不畏艱苦,隻身遠赴天竺取經,拜那爛陀寺戒賢為師,習『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等唯識典籍,並遍遊天竺尋師學道,前後共十七年而歸國,帶回經論六百五十七部,從此專心於翻譯工作二十年,譯出經論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創立法相宗,大弘唯識思想,其弟子窺基繼之,遂成為唐代重要宗派之一。

 「華嚴弘揚」

 自北朝地論宗流行後,『華嚴經』的研究日盛,到唐武則天時,法藏與實叉難陀重譯『華嚴經』,提倡『法界緣起』、『相即相入』等新義,遂奠定華嚴宗的地位,成為中國另一自創的佛教宗派。及後宗密、澄觀繼起,將華嚴思想發揚,此宗遂成當時顯學。

「淨土開宗」

此外,從慧遠倡始的『念佛法門』,經曇鸞、道綽,至唐善導成立淨土宗,謂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死後可往生淨土世界,此為極簡易之修行法門,一直受到中國人廣泛的歡迎。

「道宣律宗」

又唐道宣從隋智首律師受業,研習『四分律』而創南山律宗,設立『化』、『制』兩種教法。化教指三藏中經論所顯揚的道理,是佛陀為眾生而開示的,於三學中屬定、慧範圍。制教指三藏中的律藏,是佛陀為調御眾生行為而制定的,三學中屬戒學的範圍。而戒律又可分為『止持』,即『諸惡莫作』,及『作持』,即『眾善舉行』二種。

「真言密教」

在顯教極盛的同時,密教亦由印度傳來,開元年間,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人在長安設壇傳授密咒、真言,並譯出大量的密典,密宗於是成立。

「禪宗獨盛」

盛唐以後,天台、法相、華嚴各宗典籍浩博,疏解縝密,一般學者苦於文字的繁瑣,無從窺探佛教的精髓,禪宗乘時崛起,力矯其弊。相傳始創者達摩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師,在梁時到中國,傳法於慧可,一直至六祖慧能,弘揚佛性本有,覺悟不假外求,不讀經,不禮佛,不立文字的頓悟法門,於是禪宗風靡一時,武宗滅佛後更成一枝獨秀,至宋朝衍為五家七宗,即雲門、法眼、臨濟、溈仰、曹洞、為五家,而臨濟後又分黃龍、楊歧二派,合稱為七宗。

~宋代佛教~

「佛教漸衰」

晚唐以後佛教有重大的轉折,一方面從印度、西域傳入的經典已失去刺激,另一方面儒家學者剽竊佛理自立門戶,國中人才多趨向理學一途。教內唯禪宗獨盛,而踞座棒喝,口傳心印的人,又實在叫人難以測知其深淺,故唐以後佛學衰微。宋代在佛教最具貢獻者莫如永明延壽禪師,他主張『禪淨合一』,對淨土宗的復興有很大的貢獻。

~元明佛教

「密教為主」

元代建國後,以喇嘛教為國教,把西藏的喇嘛僧奉為國師,於是密教興起,而顯教則無寸進。及至明代末葉有蓮池〈袾宏〉、憨山〈德清〉、蕅益〈智旭〉等人,先後出現,佛教可說一時中興。

~晚清民初~

 「重露曙光」

 入清後,君主由於政治上的實際需要而借助佛教,至於學理上的推廣,則一無可述,唯清末楊文會居士,得力於華嚴、唯識,教人以淨土修持,又託日本人搜購散失的佛教典籍,校刻流通,並培養了大量的佛教人才,開啟了民國初年研究佛學的熱潮。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6年5月3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