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清明網祭,恐損孝道承傳|細說清明

清明網祭,恐損孝道承傳|細說清明

網絡祭祀(online memorial)意指利用網絡進行祭祀,悼念逝去的親友、名人及烈士等。人們可在網頁上傳記錄先人的影像、音樂及文字,亦可為故人建立墓地、紀念堂及祠堂,甚至挑選虛擬祭品及獻花。

早在10年前,內地已有收費的網絡祭祀網,在清明節的高峰期,單在一個網站的每日上網次數便超過60萬人次。

網絡祭祀興起之因

一、不受時空所限方便快捷

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忙碌,即使在清明假期都未必能到祖先墳前祭祀,移民海外的孝子賢孫更無法趕及回鄉。網絡祭祀不受時間和空間所限,只需輕點電腦的滑鼠便能為先人獻花點燭,縱使身在異鄉亦能隨時進行簡單的追思儀式。部分網絡祭祀者表示,他們不單可在清明節祭祀,偶爾想起故人亦會到網站留言以表思念,免卻長途跋涉回鄉的麻煩,方便快捷。

二、燒紙品促暖化釀火災毀生態

傳統的祭祀方式需要大量祭祀物品,其中紙紮祭品在燃燒時產生溫室氣體,間接加速全球暖化。而且人們在燃燒祭品時,經常不小心釀成山火,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加上生果等食物祭品多在祭祀後被丟棄,造成食物浪費。

三、拜山鬥多祭品少過人感蒙羞

有市民說,在拜山時若發現別人的祭品比自己的奢華,不禁感到這令祖先蒙羞,因此明知過多祭品最後都要被扔掉,仍會花上千元準備。有市民說,網絡祭祀可以減少祭品浪費,祭祀者又能送上不同的虛擬祭祀品;另外,這亦減輕因掃墓而帶來的交通壓力,從而切實推展綠色生活。

四、迎合青年習慣形式靈活

大部分年輕人不喜歡生活受到約束,傳統祭祀所要求的儀式繁複,他們未必同意長輩的做法,加上長途跋涉的祭祀活動亦令其感到疲乏,強行要求他們跟從只會造成反效果。但網絡祭祀能輕易把年輕人的生活習慣與祭祀先人的活動連在一起,除迎合新一代愛上網的習慣外,祭祀形式亦更靈活。有人認為,這可減低年輕人對祭祀的反感程度,亦有助他們重新思考祭祀的本義,達到文化傳承的作用。

五、解決墓地不足悼念安坐家中

城市發展急速,土地不敷應用,墓地需求更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網絡祭祀有助解決靈位不足。當市民習慣並接受網絡祭祀,墓地便不再成為祭祀必需的場地,孝子賢孫均可安坐家中悼念先人。

網絡祭祀前景

正當網絡祭祀越來越受重視,其前景又如何呢?一項內地調查顯示,75%受訪者認為回鄉掃墓的傳統不能改變,超過8成受訪者表示將按習俗在清明節親臨墓地祭祀。調查又顯示,30%受訪者反對網絡祭祀,認為有違祭祖的傳統意義。為何他們對網絡祭祀有這樣的態度呢?

一、欠身體力行敷衍不敬

上一輩人對網絡祭祀不敢苟同,因為在中國文化裏,祭祀是慎終追遠的重要體現方式。人們透過親臨墓地,為先人的墳墓清理塵土和雜草,以及進行拜祭儀式,才能與先人達到情感的互通,繼而表達對祖先的敬意。因此,對於欠缺身體力行的網絡祭祀,上一輩便認為有點敷衍。此外,他們亦擔心簡單的祭祀方式無法把道德和倫理傳承下去,故很反對網絡祭祀。

二、傳統祭祀凝聚家庭力量

祭祀亦是凝聚家庭力量的重要方式。祭祖期間,分散各地的子孫都會聚首一堂,拉近彼此距離。中國社會長久以來均以家庭作為單位,在危難時互相幫忙,減輕對社會的負擔。但若各自在網上進行祭祀,便阻礙家庭力量的建立,減少社會和諧。有見及此,有人認為傳統的祭祀儀式是有必要保留的。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6年4月14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