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張大千與京劇名伶

張大千與京劇名伶

   張大千生平對中國傳統戲曲藝術,尤其是京劇十分酷愛。他認為京劇藝術與繪畫藝術有許多相通之處。張大千晚年說他少年時登過台,既演過舊劇,也演過新劇,現在老了,剃鬍子演戲當然不幹,但是還有一齣戲可唱,不但不必剃鬍子,還可以戴眼鏡,原來他要演《春香鬧學》的陳最良。當他居台北雲和大廈時期,曾經在家裏拍過戲照,由哈元章、崔富芝幫他們扮戲,大千化裝陳最良,夫人徐雯波扮春香,居然似模似樣。
  
  1929年5月,張大千在北京經友人介紹結識頗有詩書雅懷的京劇鬚生泰斗余叔岩,兩人一見如故,結為莫逆。他們常常在一起吃飯,最愛去的地方就是春華樓。而每一次去,張大千和余叔岩幾乎不用點菜,全由菜館掌櫃白永吉張羅,對白永吉的菜色張大千贊為「要得」,而余叔岩也稱為「行」。當時北京人有「唱不過余叔岩,畫不過張大千,吃不過白永吉」的說法,說的正是三個人的絕活。
  
  余叔岩的得意女弟子孟小冬,先淒惻於與梅蘭芳的悲歡離合(梅氏實際是納她為第三房妾),後委身於海上聞人杜月笙的金屋藏嬌(第五房小妾),但以她的才藝,尤其是繼承余叔岩的真正衣缽,應該自有公論。晚年課帳收徒,對於餘派藝術的傳播,未嘗不是一件幸事。她在港期間,雖早已息影氍毹,但應張大千之請,仍會在寓所清唱,並由王瑞芝操琴。1967年9月,孟小冬由港赴台定居,她在台十年,深居簡出;不接受電視、廣播訪問,不錄音、也未演出,雖然也有少數票友登門請益,在她家內清唱;她偶爾也加以指點,但談不上授徒。據杜月笙之子杜維善說:「孟小冬性格比較孤傲,晚年在香港、台灣的時候,她始終不唱,連清唱都不唱,最後一次清唱是在香港給張大千唱的,因為張大千喜歡聽她的戲,這是面子很大的事情。我太太有一次問孟小冬:『您還預不預備唱啊?』孟小冬回答一句:『胡琴呢?』是啊,沒有胡琴你怎麼唱,給她拉胡琴的最後一個人是王瑞芝,他也去世了。」
  
  張大千有贈孟小冬荷花通景聯屏,款稱其為「小冬大家」,這不是因為孟小冬亦擅書畫,也非孟小冬是女伶老生魁首,而是尊重孟小冬之意。古時尊稱女子為「大家」(即「大姑」)。這裏張大千喻孟小冬得余叔岩嫡傳,比擬續寫漢書的班昭之謂也。張大千後又為其畫一幅六尺觀世音菩薩,孟小冬告知沈葦窗說:「我這小廟哪裡容得了這尊大佛呀!」。大千說:「論平劇藝術,她是大殿,決非小廟,至於比喻我為大佛,那就太抬舉我了!」。1977年5月26日,一代名伶香消玉殞。許多人,尤其嗜好余派的戲迷,非常惋惜;甚至有人以為餘派從此「絕響」了。名流雅士、學生民眾數千人,前往靈前追悼行禮。古今藝人,受此榮寵者,恐僅一人而己。她遺骨埋葬於她生前自己挑選的台北山佳佛教公墓,墓碑上書:「杜母孟太夫人墓」,是張大千所題。

  張大千晚年定居台北,他和台灣著名京劇名伶郭小莊女士結成了忘年交。1979年,在張大千等人的大力支持下,29歲的郭小莊組織了「雅音小集」劇團,打出了「新派京劇」的旗號,在臺灣劇壇上引起了轟動。「雅音小集」,即由張大千命名及題字。郭小莊對京劇表演藝術那種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尤為張大千所讚賞。他還特意為郭小莊繪製了一件荷花旗袍以示鼓勵。黃天才先生說:「大千生前,從來不在熟朋友面前諱言他對郭小莊的『偏心』疼愛。記得,有這麼一次,大千囑人從台北打電話給我,說郭小莊要唱戲,新制的戲服需要上好的紡綢做水袖,大千托我到東京『鐘紡』(Kanebo)總公司去買兩段白紡綢……還一再叮嚀:『要彈性好的,可以抖得開的,不可太厚,也不可太薄,你要抖一抖試試……』」。
  
  張大千有詩《贈郭小莊》云:「月曉風清露尚寒,羅衣微怯倚欄杆。鄭家婢子輕相比,豔極何曾作態酸。」詩後有小注說:「郭小莊是名伶,青衣花旦,武打均工。(這個批註是為百年以後的讀者所寫)」可見大千居士對郭小莊評價之高,期望之殷。1983年1月2日,郭小莊獲紐約林肯藝術中心的「亞洲最傑出藝人獎」。在領獎時,她激動地說:「我是將張大千先生對我的要求,當作人生奮鬥的座右銘。」
  
  言猶在耳,大千居士卻於1983年4月2日病逝。16日在台北第一殯儀館舉行家祭、公祭。喪禮結束後,靈骨壇安厝在摩耶精舍後院的「梅丘」石碑下。黃天才先生看到在他身側不遠處的郭小莊,雙膝一跪,俯伏在地上低聲飲泣。小莊身軀瘦弱,全身素服,跪伏在地上更見得嬌小,想到大千生前對她的百般疼愛呵護,小莊對大千的逝去,自然是傷心欲絕的。之後小莊更寫了《生離竟成永訣———憶我永遠喚不回的張伯伯》一文,以示哀悼。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