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皇帝帽子前面垂下的珠子起什麼作用呢?

皇帝帽子前面垂下的珠子起什麼作用呢?

古代的皇帝在參加不同的典禮時,要穿上不同的服飾。在參加最隆重的典禮上所使用的皇冠,稱為冕,它的形狀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大學畢業帽。

冕的造型非常講究,最上面的木板稱為冕板,前圓後方,代表天圓地方,象徵天子必須效法天地之德。後面比前面髙出一寸,呈向前傾斜形狀,提醒國王應該時刻關懷百姓。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髮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繫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繫掛在耳旁,以提醒皇帝切忌聽信讒言,這就是「充耳不聞」這個詞的來歷。  

冕板兩端垂下的珠子稱為旒,旒用五彩的絲繩12根,每旒穿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根旒長12寸。冕冠的前緣綴着的十二串珠玉,代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  

旒的作用主要有兩種:—是為了「蔽明」,也就是隨時提醒皇帝,作為一國之主,必須洞察大局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二是這種設計使得珠子會在皇帝的眼前不停晃來晃去,使他極不舒服,這樣就能時刻提醒他必須保持端莊的儀態,不能輕浮造次,影響君王的威儀。  

其實最早除了天子外,一些王公貴族也戴冕,只不過按照使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別,旒的數量不同罷了。天子的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王公的冕只能低於天子的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的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的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的冕,按官位髙低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  

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使用,於是冕旒也就成了帝王的代稱。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9年6月24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