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東風悄悄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彩星從天上散落,相互輝映着,多麼漂亮的景象!讀着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元宵節的良辰美景仿佛投射於你眼前,「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正是這般感覺。
元宵節是什麼?
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元夕節、燈節,是農曆的正月十五,為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農曆的正月十五正是古人的「望日」(朔望,指的是農曆初一與十五,無月為朔,滿月為望。),所以元宵節也是象徵着團圓美滿。
元宵節的歷史
上元節為元宵節的其中一個別名,可是除了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其實還有七月十五的中元節與十月十五的下元節,這個就要從道教的文化去考究一下。在道教的世界中,有上、中、下三元的說法,而三元所指的分別是由天官、地官、水官所組成的三官。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就正正是三官的壽誕,因此設立三官節就是為了紀念三官,也讓人們能從中祈福保平安。可是早在漢代,正月十五早就是一個傳統節日,所以比起始於南北朝的三元節,元宵節的出現更早。雖然如此,元宵節本就是一個帶有宗教性意味的節日。
元宵節的起源可以追溯至祭祀太一神,所謂的太一神就是太乙神,又稱天神、太乙真君。《史記.樂書》曾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太一神是秦漢人十分重視的神,因此漢武帝定下從正月十五黃昏開始,宮中需遍燃蠟燭至達旦,並取消夜禁,京城居民可以通宵自由活動,後來演變成元宵節。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每逢元宵都會「燃燈敬佛」,人們皆點起萬千花燈以紀念佛祖,也為元宵節添上了一層新的意義。
撇除宗教的角度,元宵節的起源還有另一種說法──「平呂之亂」。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有過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可是漢代的皇后呂雉也不惶多讓,曾經掌握國家大權。呂雉是漢朝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的原配夫人,漢高祖死後,其子漢惠帝登基。可悲的是惠帝生性懦弱怕事,於是國家大權慢慢落入呂雉手中。惠帝駕崩後,呂雉及其家族更把持朝政,企圖謀反作亂,徹底把江山收入囊中。劉氏宗室得知,立刻派人平定了呂氏,漢文帝劉恒登基後,便將平定之日的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與百姓共同慶祝。
元宵節的傳說
除了從歷史的層面去考究元宵節的起源,不少的民間傳說也包含着許多與元宵節相關的故事,縱無從考證,但種種的故事卻為元宵佳節增添了不少趣味。
傳說古代有一隻天鵝困迷路而降於人間,卻被獵人射傷。於是玉皇大帝決意要為天鵝報仇,在正月十五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放火,把人畜通通燒死。天上的仙女認為事態嚴重,而且玉帝的做法又過於偏激,於是冒着生命危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知人們。於是人們於正月十五的晚上,戶戶都掛着紅色的燈籠、放鞭炮,裝作已經起火的樣子,以求瞞騙玉帝。
另一個傳說──東方朔與元宵姑娘:漢武帝時曾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自進宮以來一直很掛念雙親,苦於宮女不能隨便出宮,與家人相聚之日更看似遙遙無期,於是她在某年正月的其中一日,打算投井自盡。機緣巧合地被路過的東方朔發現並且阻止,東方朔得知緣由後,深感同情之餘,更向元宵保證,一定會用盡辦法讓她與家人相聚。一日,東方朔在長安街擺攤占卜,百姓們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奇怪的是,每個人所占得的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一時之間長安城亂作一通,人們紛紛向東方朔求問消災解難的辦法。於是東方朔便順水推舟,說道:「正月十三日傍晚,會有一位赤衣神女下凡,她奉火神君之命火燒長安,現在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交給當今天子,讓他想想如何解決。」說罷,便留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百姓們也就立刻將紅帖送到皇宮,交予聖上。
漢武帝讀着紅帖上的文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心中暗自驚慌,即刻請來了東方朔。東方朔眼看計畫進行的非常順利,於是假裝想了一想,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那個元宵不就是經常做湯圓給皇上你吃嗎?臣認為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先做好湯圓,再傳令長安城裡家家戶戶都要做湯圓,一起敬奉火神君。除此之外,更要通知臣民必須在十五晚上與門前掛燈,滿城點起鞭炮,營造滿城大火的景象,這樣便可以輕鬆瞞過玉帝。此外,也可通知城外的百姓,讓他們於十五晚上進城觀燈,混於人群中以消災解難。」武帝聽後覺得十分滿意,便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內果真張燈結綵,人們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在聽到喊聲後,終於可以和家人團聚了。除此之外,經歷了這般熱鬧的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於是漢武帝下令,以後每逢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全城也要掛燈放煙火,元宵節也就隨之誕生。
香港的元宵節
眾所周知,在元宵節當晚,香港很多的公園或是公共休憩用地都會張燈結綵,舉辦彩燈晚會。家家戶戶在吃過晚飯後,一起結伴到燈會賞花燈、猜燈謎。
除此之外,不少的新界鄉村都會陸續於農曆正月初四開始,舉行點燈儀式。一般的點燈儀式包括開燈、慶燈和完燈等步驟,首先將花燈懸掛在村中祠堂、廟宇、神廳等地方,再把燈芯點着,放在花燈內,最後安排宴席予族人。在新界原居民的方言中,「燈」和「丁」兩字的音相近,所以點燈就是象徵着添丁和繼後香燈。
點燈儀式對鄉村居民來說是一件大事,除了慶祝香火得以承繼外,更重要的是為新生男丁在族譜上「註冊」,意味着這個新生命將正式成為宗族或鄉村的一分子。
除點燈儀式外,「太平洪朝」也是一項與元宵節有關的香港古老風俗。「太平洪朝」現今只有粉嶺圍的彭氏、上水金錢村的侯氏和上水丙岡村的侯氏會每年舉行,其中粉嶺圍的彭氏更保留了香港獨有的「搶雞毛」習俗。「洪」指的是洪水猛獸,寓意瘟疫、疾病等禍害,而「朝」顧名思義,就是朝拜的意思。所以,整個活動的進行就是祈求神靈保佑。雖則今時今日洪水猛獸已不復存在,可是村民並沒忘本,仍按習俗每年祈拜,求的也是希望風調雨順,平平安安。
「我」的元宵節
經歷歲月與現實的衝擊,中國的傳統節日看似被沖走了不少韻味,元宵節也不例外。在香港這個國際都市,人們似乎都被忙碌的生活局限了歡樂,或許這是每個都市人都面對着的悲哀。但我相信每個香港人都擁有着一股我們引以為傲的「獅子山精神」,生活越是枯燥乏味,我們越要為其增添一絲樂趣。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元宵節的夜晚,到處燈火通明,花燈如繁星墜地,好生漂亮。此般良辰美景,若無佳人相伴,實為一大憾事。於我而言,佳人不一定是你的伴侶、愛人,他可以是任何你重視的人,任何你愛的人。元宵佳節正好提醒忙碌的都市人,該從工作中稍微停下來,花點時間去陪陪你日常因工作而忽略的人。因為,一直陪伴在你身邊的人,才是你的「元宵節」 。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