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代的鹽是怎麼生產的?

古代的鹽是怎麼生產的?

鹽是鹹味的主要來源,體積雖然細小,卻得來不易。

據歷史學者考究,早在黃帝時期,已有人懂得「煮海為鹽」,即把海水放在鍋或盤裏煮,用熱力把水份蒸發掉,剩下鹽巴。用這種方法收集鹽,成本高,效率低,因此,到宋朝時大都被日曬方式所取締。日曬製鹽就是在海邊圍出一片地,漲潮時海水便會灌到蒸發池,這樣經過風吹日曬蒸發,從一個池引導到另一個池,經過幾個池,濾出的鹵水越發濃縮,蒸發濃縮到達飽和,便可導入結晶池,繼續風吹日曬,濃縮結晶就會逐漸析出大鹽粒來。在內陸地方,人們會開鑿鹽井,通過輸滷竹管汲取鹵水,然後把鹵水放到大鍋中熬,煉製出井鹽。而湖鹽又稱池鹽,由內陸的鹹水湖或鹽湖湖水蒸發而成。有些湖經過長期蒸發,鹽沉澱在湖底,鹽工可直接撈取。岩鹽則可以直接通過採礦的方式獲取,也可以往地下泵水,讓岩鹽層在水中充分溶解,再把鹵水收集起來蒸煮。

長知識

香港鹽業

本地有記載的鹽業始於西漢。到了南宋,朝廷更在香港設立屯門、官富鹽場。官富鹽場即現在的觀塘一帶,而官塘(觀塘的舊稱)一名,便是由「官富場」而來。到了明代,官富鹽場更是當時新安縣境內的四大鹽場之一。2000年,一群熱心的鹽田梓原住民後代回到香港五大鹽田之一的鹽田梓,給已停產百年的製鹽工業再次賦予生命。

香港鹽業發展概況

西漢

全國推行鹽鐵專賣,香港屬南越國管治。漢滅南越,香港地區的鹽場納入番禺鹽官管轄範圍。

北宋

在大奚山(今大嶼山)設立了海南柵以產鹽。

南宋

在九龍灣西北岸設官富場,管理鹽務。

朝廷罷除官富場

清朝後期              

香港鹽業日漸衰退

2000年

位於西貢的鹽田梓再次出現製鹽工業

 

作者:黃碧瑤老師

(本文曾於2022年1月6日在《星島日報》「歷史時光機」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