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詞語的產生都和動物有關,如「飛黃騰達」與「魚躍龍門」,都被用來比喻中舉、官運亨通。「飛黃騰達」出於人們對神馬能力的比附,魚躍龍門則和傳說故事有關。
「魚躍龍門」的說法頗為久遠,東漢人撰寫的《辛氏三秦記》就曾記載:「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人們傳言魚越過龍門時,天雷會燒掉它的尾巴,從而化身為龍。龍是古人崇奉的靈物,一直被人們視作神物,化身成龍也成為常人的夢想。古代舉子,都希望自己能夠脫胎換骨,在仕途上一帆風順。皇家的科舉考試,被人們視為一道關口需要跨越。一旦跨越這個關口,便預示著整個人生都發生了轉變。有無數的士子期冀自己能夠躍過這道障礙,如同「魚躍龍門」獲得舉業成功。於是「魚躍龍門」便成為寄託人們美好希望的話語,常用來比喻人們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
人們還由這個神話傳說編造出很多民間故事。傳說很久以前,有很多鯉魚居住在黃河裏,它們千方百計想躍過阻斷道路的龍門山。有一條紅鯉魚自告奮與,鼓足了勁向龍門山沖去。它的身子就像射出的弓箭一樣,飛速騰越在天空中。這時候從天上落下一團大火,燒掉了鯉魚的尾巴。可它還是忍著疼痛,繼續向前飛躍,終於跳過龍門山,變成了一條飛龍,飛騰天空。所以「魚躍龍門」還成了逆流前進、不懼怕任何危險的俗語,鼓勵人們頑強拼搏、奮鬥不息。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1月16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