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常有「畫地為牢」的形式,就是在地上畫一個圈子來禁錮犯人,限令犯人不能隨便逾越,限制他的人身自由。這種懲罰形式頗具時代特色,當時人們遵紀守法,即使犯了罪也會自覺遵守「畫地為牢」的規則,不敢提前走出圈子半步,後來很多小說中還有這種懲罰犯人的痕跡,比如《封神演義》就曾寫到武吉打死人後,便被周文王畫地為牢,豎木為吏,囚禁於這個特殊的「監獄」之中。
「畫地為牢」可不同於地牢。地牢在北朝時期已經產生,就是挖地為獄。它是構建於地下的監牢,可以有效地防止犯人逃逸。畫地為牢主要依靠犯人的自律性,地牢則增強了監獄的防範措施。 古代監獄的歷史、規模都曾經歷過很大的變化。早在夏朝時,統治者便在「夏台」(現在河南禹縣境內)建立了中央監獄,叫做「圜土」,而周朝的監獄也叫「圜土」或「囹圄」。古代除了中央監獄即廷尉獄外,各地地方也建有大大小小的監獄。這些監獄形式多樣,一般是地面建築的房屋牢房,還有地牢、水牢等等形式。
古代監獄設施相對簡陋,囚徒們混住在一間小土屋中,不見天日。監獄條件也很艱苦,經常有犯人餓死、病死的情況發生。用「暗無天日」來形容它,可不算是誇張。
清代文學家方苞曾被關押於刑部大牢,他親眼目睹監獄裡的種種黑幕,其名篇《獄中雜記》便真實地描寫了封建社會監獄中的罪惡與黑暗。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1月16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