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千古流傳,他的父親鯀也曾治過水,不過卻失敗了,被處死。父子二人的結局為什麼相差這麼遠呢?
遠古時候,洪水氾濫,百姓深受其害。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很難治理。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
四方部落首領們都推薦鯀。堯就派鯀帶人去治水。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凶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一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多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着箬帽,拿着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過13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裡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17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
鯀和禹治水的不同方法告訴我們,凡事用疏導的辦法是可以解決的,用堵的辦法,只能堵一時,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