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
梯田是在山區丘陵區坡地上,築壩平土,修成許多高低不等,形狀不規則的半月形田塊,上下相接,像階梯一樣,有防止水土流失的功效。
梯田最早起源於何時不得而知,有人認為《詩經》中的「阪田」就是原始型梯田。唐代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已經開發出了梯田。不過梯田之名,始見於宋代,南宋詩人范成大在《驂鸞錄》中記載了他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市)所看到,丘陵山坡上都是水稻田,一層一層的直到山頂上,稱為梯田。當時閩、江、淮、浙、蜀等地都有許多梯田的分佈。其中又以福建的梯田最多。
元代王禎不僅有梯田的概念,而且還最早總結了梯田的修造方法。根據王禎的記載可以看出,梯田的開闢分為三種情況:
1.一是土山,這種情況只需要自下而上,裁為重磴,即可種藝;
2.二是土石相半,有土有石的山,就必須壘石包土成田;
3.三是如果山勢非常陡峭,似乎就不能按照常規去開闢梯田,則只好耨土而種,躡坎而耘。
不管是那種梯田,只要有水就可以種植水稻,沒有水則只能種旱地作物,如粟,麥等。
梯田,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在一些山區仍然有大量梯田存在。梯田對於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總產量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梯田的惡性發展,也會使天然植被遭到嚴重的破壞,並導致水土流失。
砂田
砂田是明清時期在甘肅隴中地區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土地利用方法。其方法是用河流石子鋪地三四寸,耕種時拔開砂石,種之於下,仍取砂石掩蓋。作物從石縫中或石層間生長結實。實際表明,在雨水稀少的旱田上,鋪上一層卵石,可以起到蓄水保墒,減輕乾旱,抑制蒸發,控制泛堿,提高土溫,促熟增生產的作用。採用砂田法,可在年降水量二、三百毫米的乾旱條件下,奪取糧菜瓜果的高產豐收。這種土地利用方法,自創始之後,就在隴中地區得到迅速發展,並擴展到寧夏和青海的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