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
相鄰的兩棵樹,枝幹彼此磨擦損傷後,自然癒合連結生長在一起,這種現象稱為「連理枝」。將連理枝現象運用於植物生產,於是有嫁接技術的出現。嫁接技術最早見於漢代的《氾勝之書》,用於種葫蘆。(將十顆葫蘆種子長出的10根莖,用布捆綁在一起,再用泥土封住,幾天之後,這十根莖便在捆綁處合在一起了,再通過整枝、把弱枝和不結子的枝條一併去掉,只留下最強壯的一枝結子,這樣結出的葫蘆比普通的葫蘆要大十倍。)
中國古代運用嫁接技術最多的是果樹,果樹中又以梨樹嫁接最早也最為普遍。隋唐宋元以後,嫁接技術被廣泛地用來改造花木和果品的形狀、顏色和品質。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始創人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一書中指出過:「按照中國的傳統來說,牡丹的栽培已經有一千四百年了,並且育成了二百到三百個變種」。這些變種中就有許多是靠嫁接來獲得的。
動物雜交
中國古代很早就將雜交優勢用於動物生產。先秦時代,北方遊牧民族就利用馬驢雜交產生雜種後代:騾和駃騠(驢騾)。北魏賈思勰所撰寫的農書《齊民要術》中將馬和驢的雜交後代分別稱騾(母馬公驢所生)和驢騾(母驢公馬所生),並認識到騾的優勢明顯。
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引進黃牛品種,與他們馴養的犛牛雜交,產生了猵牛。猵牛保留了犛牛的優點,但比犛牛性情更溫順,肉味更鮮美,產乳量更高,馱運挽犁能力更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也勝過犛牛。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歷史上稱為擺夷,擺夷人曾利用家雞與當地的野雞雜交,培育出「擺夷雞」。
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提到,用一化性的雄蛾與二化性的雌蛾雜交,通過人工選擇培育出新的良種。
溫室栽培
溫室栽培解決了冬季要想品嚐或觀賞到新鮮的蔬菜花果的難題。據說秦始皇在位時的一年冬天,就利用了溫室栽培技術在今西安附近的驪山成功種瓜。漢元帝時,為了使蔥、韭、菜茹這些蔬菜在冬天也能正常生長,當時蓋了一座屋廡,在裡面晝夜燃火,提高室內的溫度,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後,各種蔬菜就正常生長起來了。這是有關溫室栽培最早最確切的記載。
漢代以後,溫室栽培除了運用於蔬菜的栽培以外,更主要的是運用於花果栽培。最有名的當屬唐宋時期出現的堂花術。堂,指房子,即溫室。起初是一個用紙做成的房子,裡面開有溝,溝中倒上熱水,以增加室內的溫度,還施上牛溲和馬尿,以及硫磺,增加土壤肥力,同時提高室溫;堂,有時又寫成唐或煻,即利用帶火的灰在室內加溫。通過各種辦法來促使堂中栽培的花卉提前開放,在當時就被看做是一種「足以侔造化,通仙靈」的奇跡。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本是一個非常現代化的名詞,它是指利用有益生物來防治作物病蟲害,而不是農藥。生物防治的例子最早見於中國。據一本古書《南方草木狀》的記載,南方種橘子樹的人家,都要在樹上放養一種黃蟻(赤黃色,比普通的螞蟻要大一些),用來對付為害果實的害蟲,如果沒有這種蟲蟻的話,桔子會被害蟲吃得無一完好。這種利用蟲蟻防治柑桔害蟲的記載,就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在中國歷史上,除了用蟻防治柑桔害蟲以外,還有很多利用益鳥和青蛙防治害蟲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明清時期,在南方稻田中養鴨治蝗蟲和蟛蜞(螃蟹的一種,身體小,生長在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