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祈求和慶祝豐收的「臘八節」|五穀豐登

祈求和慶祝豐收的「臘八節」|五穀豐登

臘八節

 

據記載,臘八節最早源於中國古代的臘祭。中國自古就重視農業,每當農業生産獲得豐收時,古人便認為是天地萬物諸神助佑的結果,要舉行慶祝農業豐收的盛大報謝典禮,稱為「臘祭」。臘祭儀式結束以後,古人要進行宴鄉活動,用新産的黍糜做粥,大夥聚餐,歡度佳節。後來的臘祭發展成以祭祀祖宗為主的節日。大概到南北朝時期,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定為臘八節。

 

據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寺院都要煮臘八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臘八粥又叫佛粥。最早是寺院煮,後來民間也做臘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臘八粥,以贈百官。臘八粥的棗寓意「早」,栗寓意「力」,就是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穀豐收。要把臘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連」的諧音,意味著連年豐收。臘八節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俗話説:「臘八臘八,凍死叫化。」舊時,地主為了表示對長工的仁慈,過了臘八節才行辭退,臨走時,還要贈送幾個臘八糕。

 

臘八節的習俗

祭祀: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喝臘八粥:中國人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始於宋代。當時每逢臘八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代,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賞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闔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還在親友鄰裡之間相互饋贈,以示祝福。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

 

臘八豆腐:「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産,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據説這臘八蒜還有些來頭,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近年關了,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但是快要過年了,中國人總講個面子和彩頭,於是收債的就會泡上一些臘八蒜送人。欠債的收到了自然心照不宣:年關了,一年的債務該清算清算了。北京有句老話説:「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用臘八蒜當作催債提示,以示忌諱,回避這個算賬的「算」字,其實欠人家的,終究是要還的。老北京臨年關,街巷衚同有賣辣菜的,可沒有賣臘八蒜的。因為賣臘八蒜得吆喝「臘八蒜來!」欠債的人聽見吆喝心裏不舒服。所以臘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自己先給自己算算,今年這個年怎麼過。

 

泡臘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將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嚴,至除夕啟封,那蒜瓣湛青翠綠,如同翡翠碧玉。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撲鼻而來,是吃餃子的最佳佐料,拌涼菜也可以用,味道獨特。

 

煮「五豆」: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面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説,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徵連年有餘。

 

臘八面:中國北方一些不産或少産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搟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吃冰:有的地方臘月初七夜,家家都要為孩子們「凍冰冰」。在一碗清水裏,大人用紅蘿蔔、白蘿蔔刻成的各種花朵,用芫荽作綠葉,擺在室外窗臺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裏的冰面凍起了疙瘩,便預示著來年豐收。再把冰敲成碎塊,據説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臘八粥喂樹: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著花卉和果樹,用刀、斧砍破樹皮,將臘八粥糊入斧痕稱之喂樹。這樣來年樹就可以多結花果。民諺曰:「砍一斧,結石五,砍一刀,結十稍。」反映了人們期盼豐收的心願。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