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抗旱、排澇、增產|五穀豐登

抗旱、排澇、增產|五穀豐登

畎畝法

 

畎畝法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農學史上最早的一種抗旱排澇的耕作法。畎畝,也就是今天在田間地頭所能看到的溝和壟。古人種田為什麼要開溝起壟,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抗旱。古人有個說法,就是「上田棄畝」,意思是說:在高田裡,將作物種在溝裡,而不種在壟上。這對於降水稀少,土壤乾旱的中國北方是非常適用的。因為水往低處流。溝低於壟,自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就比壟上高。將作物種在溝裡有利於防旱保墒,這就是畎畝法抗旱的道理。然而,雖然北方降水稀少,但卻集中於農作物生長旺盛的夏秋兩季,集中降雨容易在低窪地區形成澇災,於是古人又有「下田棄畎」的作法,即在地勢低窪的地方,將作物種在壟上,而不種在溝中,這樣便於排水。

 

代田法

代田法是西漢中期農學家趙過所發明並推廣的一種耕作方法。它的方法是在面積為一畝的長條形土地上,開三條一尺寬一尺深的溝(畎),溝的位置每年都有輪換,因此稱為「代田」。將種子播種於溝中,等到苗發芽長葉以後,便在中耕除草的同時,將溝兩邊的壟土,耙下來埋在作物的根部,這樣便能起到防風抗倒伏,抗旱的作用。代田法是由畎畝法發展而來的,它的基本結構也是由畝和畎,即壟和溝組成。它在技術上有以下的特點:

 

一)是溝壟相間。種子播種在溝中,待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將壟土壅苗(平壟)。其作用是防風抗倒伏和保墒抗旱,實際上體現了畎畝法中「上田棄畝」的原則。

 

二)是溝壟互換。壟和溝的位置逐年輪換,今年的壟,明年變為溝;今年的溝,明年變為壟。由於代田總是在溝裡播種,壟溝互換就達到了土地輪番利用與休閒。

三)是耕耨結合。代田法每年都要整地開溝起壟,等到出苗以後,又要通過中耕除草來平壟,將壟上之土填回到壟溝,取到抗旱保墒抗倒伏的作用。

代田法配合耬車、耦犁等農器,使得單位面積總產量得以提高,和沒有實行代田的平作田相比,畝產量常常超過一斛以上,好的時候甚至要加倍。確實起到了「用力少而得穀多」的好效果。

 

區種法

 

漢代除了代田法外還有一種抗旱高產的栽培技術方法,這就是區種法。區種法,又稱區田法,是專為抗旱而設計的。區種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寬幅區種法,一種是小方形區種法。

無論是寬幅區田,還是小方形區田,它們都具有以下的一些特點:

一)作區深耕,不耕小區以外的土地,以充分挖掘區內土地的增產潛力。

二)等距點播,區田內所種作物的行距、株距都有一定的規格,呈等距點播形式,這樣可以保證作物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

三)便於管理,因為區田不耕旁地,故施肥、灌溉,以及中耕除草都在區內進行,便於充分發揮人力和物力的作用,同時等距點播也便於區內操作。

四)由於區田不耕旁地,只是著眼於區內深耕,起到抗蝕保土的作用。這個特點使得「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同時,還擴大了耕地面積。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