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糧食貯藏|五穀豐登

糧食貯藏|五穀豐登

糧食生產具有季節性,要保障糧食長期可供食用,必須對糧食進行儲存。根據穀物加工的不同階段,其儲存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莊稼剛剛收穫後,對未脫粒的禾穗的儲存(如殷代之廩屋足基甚高,可以避濕,未脫粒的禾穗在屋頂上臨時儲存以防止禾穗在脫粒前因雨水浸泡而發黴變質。);二是對已經脫粒但尚未去殼的禾粒的儲存(如稻米、高梁等,以類似房屋的糧倉建築長期儲存);三是對已經去殼的米粒的儲存(食用前的短時儲存)。

 

而據文獻記載和考古學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糧食的貯藏分為地下窖藏和地面倉貯兩種方法。

 

早在其始社會人們就逐漸懂得了利用土壤的保溫作用挖地窖藏糧。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貯糧的地窖,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古代稱圓形窖為竇,方形的叫窖。窖藏有許多優點,正如如獻中記載的「既無風雨雀鼠之耗,也無水、火、盜賊賊慮」。同時糧食在低溫常溫下易於長期保存。古時歷代官府和百姓都曾使用過地窖貯糧。

 

中國古代地面貯糧的設施稱倉、廩和庾。倉,是指屋內藏糧,即糧倉。廩,即敞屋內藏穗。庾,即指露天堆穀處。據記載,商代甲骨文中對廩已有記載,《詩經》亦有倉和庾的記載,說明中國至遲在商、周時期就開始用倉、廩、庾等設施貯糧。從考古發掘的實物看,在山西襄汾陶寺龍山文化遺址中已出土了木製的「倉形器」,說明用倉貯糧可能在原始社會晚期已經出現了。河南洛陽金穀園漢代墓葬中出土了漢代陶糧倉模型,其中有大豆萬石陶倉、大麥萬石陶倉、黍粟萬石陶倉等。倉底有三足,上有圓形倉蓋,為我們瞭解和研究漢代的糧倉形狀提供了實物資料。此外,在河南密縣、四川彭縣等地出土的畫像磚上,也常常見到漢代的倉房和倉樓的圖像,充分說明在漢代以倉貯糧是非常普遍的。到了宋元時期,糧倉的建築更加科學,上有氣樓,可通風透氣,前面有簷楹可阻擋風雨,內外裸露的椽簷均用灰泥塗飾,以防火防蠹。此外中國古代對熟食、酒類、水果等的貯藏也累積了豐富的經驗。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