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農具:耬
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機械。耬,又稱耬車,是一種畜力播種工具,也就是現代播種機的始祖,因播種幅寬不一,行數不同,漢武帝的時候,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上,創造發明能同時播種三行的三腳耬。三腳耬下有三個開溝器,播種時,一人在前面牽牛拉著耬車,耬腳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開溝,一人在後面手扶耬車播種,同時進行覆蓋和鎮壓,一舉數得,省時省力,故其效率可以達到「日種一頃」。
耬車除了播種之外,還經過改進用來施肥,而成為下糞耬種。下糞耬種,是在原來播種用的耬車上加上鬥,斗中裝有篩過的細糞,或拌過的蠶沙,播種時隨種而下,將糞覆蓋在種子上,取到施肥的作用,使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作業一次完成,大大提高了功效。
運秧、插秧和拔秧:秧馬
秧馬是宋代出現的專門為水稻移栽而設計製造出來的農具。這種農具因最初由蘇軾在武昌發現,其《秧馬歌序》寫道:「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並在江西、嶺南、兩浙等地的宣傳推廣而廣為人知。
據蘇軾的記載這種農具最初可能是一種拔秧的坐騎,在泥地裡乘坐秧馬可以提高行進速度,減輕勞動強度,起到勞動保護的作用。但在流傳的過程中,它的功用似乎被人所誤解,以致在很長的時間裡,有人認為它是一種插秧農具,甚至認為它是一種運秧農具。
不論秧馬最初的設計原意是甚麼,秧馬似乎都是可同時達致拔秧、運秧和插秧三合一的農具。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