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耒、犁、耙、耮、耖,你認識多少個?|五穀豐登

耒、犁、耙、耮、耖,你認識多少個?|五穀豐登

~翻土:耒

 

傳說,炎帝和大家一起圍豬,看見兇猛的野豬將長長的嘴巴伸進泥土,一撅一撅地把土拱起,留下一片被翻過的鬆土。

 

野豬拱土的情形,給炎帝留下很深的印象。經過反復琢磨,炎帝在刺穴用的尖木棒下部橫著綁上一段短木,先將尖木棒插在地上。再用腳踩在橫木上加力,讓木尖插入泥土,然後將木柄往身邊板,尖木隨之將土塊撬起。這樣連續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

 

這一改進,不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而且將種植由穴播變為條播,使穀物產量大大增加。這種加上橫木的工具,史籍上稱之為「耒」。

 

在翻土過程中,炎帝發現彎曲的耒柄比直直的耒柄用起來更省力,於是他將「耒」的木柄用火烤成省力的彎度,成為曲柄,使勞動強度大大減輕。為了多翻土地,後來又將木「耒」的一個尖頭改為兩個,成為「雙齒耒」。

 

經過不斷改進,在鬆軟土地上翻地的木耒,尖頭又被做成扁形,成為板狀刃,叫「木耜」。「木耜」的刃口在前,破土的阻力大為減小,還可以連續推進。木制板刃不耐磨,容易損壞,又逐步將它改成石質、骨質或陶質,有的製成耐磨的板刃外殼,損壞後,可以更換,這就是犁的雛形了。

 

~翻土:犁

 

耒耜是手推足蹴的直插間歇式的翻土農具,而犁則是由人力或畜力等做為牽引,將間歇翻土改為連續式的翻土。犁最初可能是用人來拉的。後來最常見的牛拉犁可能出現於春秋之間(即大約公元前五至四世紀之間)。早期的犁鏵一般呈V字形,只能破土劃溝,不能翻土作壟。漢代在犁鏵的上端加上了犁壁,使其在破土劃溝的同時有翻土作壟的功能。不過一副犁需要二牛三人才能操作,即由二牛抬摃,一人前牽牛,一人按犁轅,一人扶犁,這對於田地面積較小的南方水田很不適應,於是到了唐代在江南地區,出現了一種更為輕巧的一人一牛就能使用的曲轅犁,稱為江東犁。

 

~碎土:耙

 

耙,是一種碎土農具。它的作用就是把耕起的土塊破碎。有道是:大樹底下無茂草,大塊之間無美苗。耕起的土塊往往較大,上面不僅附著雜草,裡面還可能藏有害蟲,而且土塊太大,也不利於種子播下之後的生根發芽。用耙將土塊破碎,可以起到消滅雜草,抑制蟲害的作用,為播種準備條件,在乾旱的北方地區,耙通過改變土壤結構,還起到保墒(土壤中的水分,稱為墒)防旱的作用。

 

~平整地面:耮

 

耢,又稱為耱,或者蓋。耢,即無齒耙。它的形制與作用都與耙差不多,不過是用籐條、荊條之類取代了耙上的鐵齒而已。它和耙一樣具有碎土的功效,用之耙後,則有平整地面的作用,為播種作準備。也可用於播種之後,起到覆蓋種子的作用,所以又稱為蓋。

 

~平整地面:耖

 

耖是南方水田耕作使用的一種專門的農具,它的作用和北方的耢差不多,即在破碎土塊的同時,還具有平整田面的作用。但由於是在水田使用,形制與耢相差較大,耙、耢都是平放著使用,而耖則是豎著使用,下部有列齒,上部則有橫把,耖田時扶橫把操作。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