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土地上的人民都具有一種「閉固性人格」?|五穀豐登

土地上的人民都具有一種「閉固性人格」?|五穀豐登

中國以農立國,是一典型的傳統的農業社會,而農業又與天時地利、大自然息息相關,令土地上的人民形成愛好大自然的性格、對上天存敬畏的心理和順乎自然行乎自然的人生觀,他們把自然界與人事界的種種安排都視為天經地義,不曾想到改變世界,借用冷納(D.Lerner)的術語,中國人具有一種「閉固性的人格」(constrictedpersonality)。

其中天人合一就講求順應天時。農業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有嚴格的時間規定,要做到「不違農時」。以二十四節氣等為特徵的中國古代曆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適應農業的需要而形成的。每個節氣均含有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和農作物生長情況等意義。這就是順應天時的一個好例子。

實際上,中國古典文化產生於遼闊的大地上,為一農業性文化,對土地有一種虔敬之情,同時亦把自然看做一有情體,所謂「江山如有待,天地若有情」,其實就是把天與人交感為一,因此中國的畫,中國的詩皆表現出此種精神。范寬,石濤,鄭板橋,乃至今日的張大千的畫無不含有「人天渾合」的境界,而陶淵明「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把人與自然相忘於無形。中國人無真正的宗教,有之,這種天人合一的情緒即是中國的宗教。中國人對自然始於欣賞,終於相忘。西方人對自然始於觀察,終於征服;完全走上二條不同的道路,而中國文化此一特性乃塑造了中國人融洽自然,「當下即是」的人格,此一人格使中國人產生渾厚,圓化,與物無爭的和平天性,以及欣賞生命,虔敬宇宙,與直觀靜省的內心生活。

故此,縱然早期的中國科技比西方的更先進,但古代中國人沒有西方人征服大自然的野心,沒有欲望去革新,發明的產物也只為實用,沒有幻想未知的事物,以致被西方迅速趕上。

雖然古代中國人視天災為上天的懲罰,但亦竭力發展不同的耕作技術、栽培方法及發明新農具以對抗水旱災害,減少損失。這樣令中國農業得以不斷發展。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