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豫遊中原

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豫遊中原

河南洛陽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為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東漢永平七年(西元64年),漢明帝劉莊(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永平八年(西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別帝都,踏上「西天取經」的萬里征途。在大月氏國(今阿富汗境至中亞一帶),遇到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見到了佛經和釋迦牟尼佛白氈像,懇請二位高僧東赴中國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西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應邀和東漢使者一道,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國都洛陽。漢明帝見到佛經、佛像,十分高興,對二位高僧極為禮重,親自予以接待,並安排他們在當時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鴻臚寺」暫住。

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漢明帝敕令在洛陽西雍門外三里禦道北興建僧院。為紀念白馬馱經,取名「白馬寺」。這兩匹白馬的故事比唐僧取經的「白龍馬」還要早。

「寺」字即源於「鴻臚寺」之「寺」字,後來「寺」字便成了中國寺院的一種泛稱。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

在攝摩騰和竺法蘭之後,又有多位西方高僧來到白馬寺譯經,在西元68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多年時間裡,有一百九十二部,合計三百九十五卷佛經在這裡譯出,白馬寺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譯經道場。

儘管白馬寺有兩千年歷史,但現存的白馬寺建築大多是明清所留。雖飽經戰亂,多次被毀重建,但歷經十二朝,千年間香火依舊。

~山門大開~

白馬寺正前方一對緊閉山門恰似隔開了塵世喧囂,山外是凡人,山內是僧人。而「大開山門」在佛家裡,只能是貴賓前來才使用,迎接者則是白馬寺的方丈。沿山門之後的中軸線,一排排參天的古樹將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殿等五重大殿緊緊包圍,一切都顯得格外清幽。白馬寺的主殿是建於天王殿後一米高臺基上的大佛殿,若清晨四五點來到寺中,便可隨著上早課的僧人們齊誦的佛號經文開始新的一天。白馬寺的「大雄殿」內,正中一座香樟木雕貼金雙層佛龕幾乎佔滿了佛殿內的空間。龕中供奉有「三世佛」,兩旁分列著十八羅漢像,據說其製作工藝早已失傳,世間僅此一套,不僅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更算得上國寶一級。

~異國佛殿~

臨近白馬寺,會看到一座金黃色、充滿異域風格的大殿,別以為這是重修後的佛殿,其實這是寺內唯一一座泰國風格的佛典建築。作為中華佛教的「祖庭」,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成為佛教徒心中嚮往的聖地。同時,也接受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拜者膜拜。近年來,印度、泰國、緬甸風格的「大金殿」都有在白馬寺落成,使這裡集結了美輪美奐的異國風格佛殿,也將中外佛教文化融合於此。與白馬寺相對的印度風格佛殿坐西面東,這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寺,耗時5年,於2010年5月舉行落成典禮。第三個入駐白馬寺的緬甸風格的佛殿,位於泰國佛殿西側約30米,成為中緬佛教交流的又一重要標誌。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