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禮樂教化這個說法,古代人是十分重視音樂的。大凡宴會、祭典、儀式都少不了音樂表演。但是如果要做一個樂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樂師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教導學生音樂知識的樂師。音樂是古代儒家學生要掌握的學問之一。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當中樂就是代表音樂。樂師需要教導學生掌握音樂這門學問,包括認識不同形式的音樂,掌握樂器的演奏,以及評價音樂。周代開始就設置了大司樂、樂師等職位,負責音樂教學。
而另一種樂師就是負責在不同場合上演奏了,這十分考驗樂師的實力。古代人十分重視音樂,並發展出不同的樂器,如琵琶、二胡、編鐘、簫、笛、瑟等等。演奏樂師往往需要掌握幾門樂器,來滿足不同的表演需求。還需要精通歌舞,能夠即席演唱,能夠為宴會編排演出。例如唐代著名樂師李龜年,備受唐玄宗的喜愛,每逢有宴會都會邀請李龜年演奏。有一年京城牡丹盛開,唐玄宗邀請眾人賞花,李龜年就全程演奏助興。唐玄宗叫來李白為大家作新曲,李白即場就寫出了《新平樂》三首,李龜年就即席演唱,贏得滿座掌聲。
有時候樂師還需要創造樂曲。歷史上不少有名的樂師都編寫了他們獨門名曲。像是春秋時期的師曠,寫了《白雪》、《玄默》兩首古琴曲。漢代李延年就寫了二十八首軍樂新曲調;三國時期的嵇康就寫了聞名千古的《廣陵散》。如此多才多藝,古代有名的樂師往往備受尊重。不但能夠常常出入皇宮,身邊的朋友也多是社會名流,確實是一份令人嚮往的職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