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張點說,中國人是一個茶文化民族也不過分。但是普通人能喝茶的日子,歷史其實很短,更長的一段時間之內,喝茶是士大夫的專利。中國的茶飲經過三個時期的發展,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粥茶法是唐代之前喝茶方法,就是將茶煮成粥一般,這是最早的喝茶法。與其說是飲品,更像是果腹的食物。
而末茶法則是唐代興起的「新潮」飲茶法,唐代陸羽所寫的茶經,就是主力提倡這種飲茶法,當中的步驟方法極為繁複:
首先先將茶餅烘熱、吹乾、放涼,再碾碎、過篩、入盒。
之後再要加工炭火,選擇不同木材做成的木炭,不可以選用多油脂的木材。經過再壓碎、混合、然後用以燒水。
燒水的時候需要三沸,第一沸要下鹽幫水調味;第二沸要勺出一瓢水,再放一勺茶末;第三沸要將之前的那瓢水重新倒回鍋中。
燒好之後還要分茶,煮一升水,最多可以分五碗。不過需要先勺出第一碗,將水面的茶沫收集。這碗茶叫「雋永」是一壺茶中最好喝的,大家都可以嚐一嚐。
之後三個人的話就一人一碗茶,四五個人的話就共享三碗茶,六個人的話分可以三碗、可以分四碗。七個人的話就分五碗,多於七個人就要煮兩壺茶。前前後後,往往來來十多個步驟,動用了十多種工具,終於喝上一杯茶。看來這個遊戲不太適合普通人啊,所以當時喝茶的大多都是文人雅士,一杯茶就可以耗一個下午了。
不過後來就連他們也覺得這種喝茶的方法太過繁複了,於是就在明代出現了散茶法,也就是今天大家常常喝的泡茶了。直接燒一壺開水,茶葉投進去泡一泡,就有茶喝了。終於普通百姓也能喝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