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熙帝下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因此在清代中葉後,中國人口激增。在康熙年間,全國人口約有1.5億,及至道光年間,全國人口高達4.3億。在短短一百多年間,清代人口驟增兩倍之多,人民對糧食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面對險峻的糧食危機,清朝有一樣秘密武器——土豆。
土豆原產自今天的秘魯南部,其後由西班牙人帶入歐洲,再隨歐洲人在明代期間到達中國。在中國,土豆有不同的名稱,馬鈴薯、山藥蛋、洋芋、薯仔等等。由於土豆對土壤及氣候有很強的適應力,加上產量高於一般農產品,在明清之際在中國迅速傳播,落地生根。
清初,百姓最常的食用方法是將土豆打磨成粉,與蕎、麥等一同烹調。在皇宮,康熙帝在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的推薦下,則品嚐到用土豆製作的中式冰淇淋。郎世寧先利用蒸熟的土豆製成土豆泥,再塑造成冰淇淋般的球狀,冰鎮後淋上紅豆沙。這道「世寧土豆泥」模仿義大利冰淇淋的口感,是康熙帝最愛的菜式之一。及至清代中期以後,土豆成為全國常見的主食。在飢荒期間,含豐富澱粉又容易種植的土豆更能安頓大量流民的肚皮,發揮了穩定社會的功用。
因此,清政府得以在清中葉後養活龐大的人口,延壽百年,土豆可謂功不可沒。時至今日,土豆在人民不斷嘗試及創新之下,有更多的烹調方式,成為千變萬化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