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
翠是一種鮮亮的綠色,《說文解字》說:「翠,青羽雀也。」西漢張華寫《博物誌》,說這種鳥的鳴叫聽起來是「翠翡」、「翠翡」的聲音,所以叫翠鳥。
翠鳥因羽毛豔麗,顏色在青綠之間,故而引申為青、綠、碧之類的顏色。唐太宗寫雨後初晴的詩,有「日晃百花色,風動千林翠」之語;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兒童啟蒙教育必誦的詩句;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在著名的「春風吹又後生」又有「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而從這幾處用翠的典故,大約也可看出,翠特指的是一種鮮明的、生命力旺盛的綠色。
「翠」同時也是綠色玉石的代稱。曹植的《洛神賦》,就說洛神「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唐代章碣的《東都望幸》,寫一個女子「懶修珠翠上高台,眉月連娟恨不開」。
【碧】
甲骨文、金文裡都沒有碧字;按照清人《六書通》的考證,「碧」最早出現在秦時的小篆裡。與現今的碧字相同,都由表示玉石屬性的斜玉旁、石字和表示顏色的白字構成。《說文解字》說「碧,石之青美者」,也可見其本意是指一種青色的玉石。奇異瑰麗的《山海經》裡說,西山「又西北百五十里高山,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就是盛產這種玉石。
「碧」後來由玉石而引申為青綠色,但這種青綠,有時是指青白相混合的淺綠,有時卻是濃濃的深綠。古人常以「碧」指代江河湖海裡綠色的水,李白《望天門山》有「碧水東流至此還」,曾覿《阮郎歸》有「碧波新漲小池塘」,範仲淹描繪嶽陽樓下的洞庭湖,則是「一碧萬頃」。這幾處「碧」色,想來都是沉沉的綠,帶著玉石一樣的質感。
【蒼】
蒼字最早也是出現在小篆裡,彷彿是一間古舊的屋子,屋頂的瓦縫兒間長出了草來,所以《說文解字》說「蒼,草色也」,其本意就是草的顏色。草為青色,所以蒼就有了青的含義。早於《說文解字》的經典著作裡,《詩經》說「彼蒼者天」,「悠悠蒼天」,《呂氏春秋》說「東方曰蒼天」,《爾雅》裡則說「春為蒼天」,甚至屈原在其《惜誦》裡憤怒地說「所非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顯然就是用的青色的含義,蒼天也就與青天同義。
不過,「蒼」所指的青色,是濃重而偏於黑色的青,所以人們把羽毛青黑的老鷹叫做「蒼鷹」,把看起來綠沉沉的山巒稱為「蒼山」。漢時奴僕皆以深青色巾包頭,因此古人還把僕人稱作「蒼頭」。
「蒼」與其他表示青色的詞彙有一個顯著不同,就是常用作疊字,來突出青色的無邊無際、意境的空闊遼遠。比如人皆能誦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就是形容蘆葦生長茂盛的樣子。曹植寫「太古何寥廓,山樹鬱蒼蒼」,李白寫「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都屬此例。而北朝民歌《敕勒川》的「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豪莽之氣與草原天空融為一體,把這一詞彙用到了極致。
【縹】
縹是表示淡青色的詞,《說文解字》說「縹,帛青白色也」,就是淡青的絲織品。西漢王褒為追念屈原而作的《楚辭‧九懷》中,有「翠縹兮為裳」的句子,描寫一位身著綠色絲衣的美麗女神。《釋名》說「縹,淺青色」,就是引申義了。南宋史達祖的《三姝媚》中,有「煙光搖縹瓦,望晴簷多風,柳花如灑」,「縹瓦」就是淺綠色的琉璃瓦,跟「柳煙絲一把,暝色籠鴛瓦」中的瓦是一個東西,都是當時富貴人家用的材料,也是一幅婉約的畫面。
(本文為陳魯南《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部分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