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28.05 萬物生發——青(上)|古色古香

28.05 萬物生發——青(上)|古色古香

 

古人所說的青色,涵蓋了現代光譜原理命名的綠、青、藍乃至黑等諸多顏色。這數種顏色在光譜上是連續的;古人不懂得光譜的理論,但在種種生活實踐中培養了豐富的審美直覺,將這些連續而且彼此過渡並不明顯的顏色,都納入青色的外延,恰與基於現代科技的色彩理論相合。

 

青色也是古時人們非常喜愛的顏色,因此,也有了千變萬化的指代和稱謂。

 

 

【青】

 

「青」字最早出現在鐫刻於商周青銅器上的金文中,造字法上屬於會意字,上部是「生」,下部則是「丹」,被視為「井」字的變體。《說文解字》說:「青,東方色也。」這個解釋,帶有明顯的五行學說的痕跡,所謂東方屬木,而草木都是青色,所以青就成了東方的代表。但從這解釋中,似乎看不出「青」字為何是如此構造。還是劉熙的《釋名》裡說得更詳細些:「青,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也就是說,「青」的造字,主要是取生長之意;春來萬物複蘇,麥之新苗,桑之嫩條,柳之初芽,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色,這景色的主調,也就是「青」了。

 

若是指代草木初生的顏色,「青」大約相當於如今的淺綠色。但詩人李賀寫「華裾織翠青如蔥」,蔥綠自然比淺綠要深些;柳宗元寫「日出霧露餘,松柏如膏沐」,松柏之綠似乎又深了些;至於青年男女互表愛意時喜歡引用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學者考證說這衣衫乃是藍色;人們慣稱女子的頭髮為青絲。古人為了進一步區分不同程度的青色,常根據生活經驗,以實物與青相連來指代顏色,於是就有了鴨卵青、天青、蟹殼青、鴉嘴青等等。這些有趣的名稱,讓人一看見,就能聯想到其所指的具體顏色了。

 

 

【綠】

 

綠,從「絲」旁,顯見得也是織漂染製之意。《說文解字》說:「綠,帛青黃色也」,說的就是這層本意。《釋名》則解釋說,凡是與深深的泉水顏色類似的,都稱為綠。這一層便是引申義了,而後世通用的指代顏色的「綠」都是這個含義。

 

由此可見,「綠」字使用得極早,意義也很明確,與現代的綠色基本相同,不似「青」那樣變化多端。《詩經‧衛風‧淇奧》用比興的手法稱頌德才兼備的君子,起句是「瞻彼淇奧,綠竹猗猗」,而後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用茂盛的竹子引出端正的君子;屈原的《九歌‧少司命》裡,有「秋蘭兮蘼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以馨香的秋蘭來比喻年輕美麗的女神少司命。再往後,無論漢人的「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還是魏晉的「秋風何冽冽,綠葉日夜黃」,以及唐人的「細柳新蒲為誰綠」,「綠」的意思也都一樣。至於宋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則是人所共知的經典。

 

當然,「綠」也有少數令人誤解的地方。《詩經》有一處,「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則確實是全不相關。這一處的「綠」,通「祿」;所謂祿衣,是周禮中諸侯夫人的服裝之一,通常是黑色,以素紗為裡。祿衣以黃色作裡子,是諷刺禮崩樂壞之用;若誤以為此句說的是「綠色的衣服黃色的裡子」,就差之甚遠了。

 

 

【藍】

 

《詩經‧小雅》中「終朝采綠,不盈一掬,予髪曲侷,薄言歸沐。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翻譯成現代漢語,大約是:

 

「采菉草采了一個早晨,卻還不滿一捧。我的頭髮都被露水弄得潮濕彎曲,需要回家好好洗沐。」

 

「采蓼藍采了一個早晨,卻還裝不滿衣兜。你說好了五天就要回來,為何六天了,還不見蹤影?」

 

采綠采藍,描寫的都是這女子對遠行的丈夫的思念。「綠」說的是菉草,「藍」也就不是泛指藍色,而是對應於菉草,指代蓼藍這種植物。

 

藍的本意就是指蓼藍,是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染草之一。西周設有「掌染草」一職,是掌管染料的職位。《周禮‧地官‧掌染草注》裡說,「染草,藍蒨象斗之屬。」「藍」就是蓼藍,可以提煉靛青、藍靛等;「蒨」通「茜」,就是染紅用的茜草;「象斗」是橡樹的果實,可以跟青礬礦石混合製作黑色。可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用的正是其本意。也是因此,《說文解字》才解釋說:「藍,染青草也。」

 

將藍草在水中浸泡,並加入一定比例的石灰不斷攪拌,就會產生「藍靛」。國畫中所用的顏料「花青」,就是用這個工藝製作成的。

 

但很長一個時期內,人們並不用它來表示顏色。大約到了隋唐年間,藍才由植物引申為與綠色相連接而又相區別的藍顏色。杜甫在《冬到金華山觀》裡寫「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台」,是冬日裡澄靜的藍;韓駒在《夜泊寧陵》裡寫「茫然不悟身何處,水色天光共蔚藍」,是夜色中靜穆的藍;至於白居易《憶江南》裡說「春來江水綠如藍」,足可見藍與綠的聯繫與區別了。

 

 

(本文為陳魯南《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部分書摘)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