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26.13 鬼與殭屍的文化基因|竊竊屍語

26.13 鬼與殭屍的文化基因|竊竊屍語

 

中國文化認為人死後,有兩種「繼續存在狀態」:一是鬼,一是殭屍。電影《倩女幽魂》裡的聶小倩是典型的女鬼,而電影《一眉道長》裡那些恐怖的行屍走肉則是殭屍。

 

 

一則鬼變殭屍的離奇故事

 

袁枚的《子不語》裡有一則〈南昌士人〉,翻成白話為:

 

江西南昌縣,有兩位書生某甲和某乙,一個年長,一個年少,一起在北蘭寺讀書,兩人惺惺相惜,形同莫逆。有一天,年長的某甲回家後忽然暴斃,年少的某乙不知情,仍舊在寺裡讀書。

 

一夜,某乙見夜色已深,正準備上床就寢,某甲忽然推門進來,坐到床沿,拍拍某乙的背,說:「我和你分別還不到十天,竟得急病而死,如今已成泉下之鬼,但想你我朋友一場,難以忘情,特地來和你訣別。」

 

某乙一聽,渾身直打哆嗦,嚇得說不出話來。某甲安慰他道:「我若想害你,怎麼會將真相告訴你?你千萬不要害怕。我所以來找你,是有幾件身後之事想拜託你。」

 

某乙此時才稍稍安心,問他要託何事。某甲說:「我家裡還有七十多歲的老母和未滿三十歲的妻子,每年只要有幾斛米,她們就不會餓死,希望你看在朋友份上賙濟她們,這是第一件。另外,我有一些文稿尚未付印,麻煩你能替我安排鐫刻出版,好讓我的名字不致因死而滅,這是第二件。又,我還欠了筆店數千文錢,希望你能替我還清,這是第三件。」

 

某乙一一答應,某甲於是站起來,說:「既然蒙你答應,那麼我就告辭了!」說著就準備離去。某乙見他言語頗近人情,而且容貌也一如往日,內心的恐懼感漸漸消失,不禁流著眼淚強留他說:「此去我們就永別了,你何不多坐一會兒?」

 

某甲聞言也跟著流淚,於是又轉回坐到床邊,和某乙再話生平。但才說了幾句,就又站起來說:「我真的要走了!」不過這次某甲卻站著不走,兩眼還直直瞪著某乙,容貌也漸漸腐敗醜陋起來。

 

某乙不覺心驚,催促他說:「話都說完了,要走,你趕快走吧!」但已變成屍體的某甲就是不動,某乙急得猛拍床鋪,大叫:「走啊!你走啊!」屍體還是充耳不聞,屹立如前。

 

某乙這時嚇得心驚膽跳,站起來就往外狂奔,而屍體也跟著他奔出房門。某乙跑得越快,屍體也就追得越快。如此追逐了數里路,某乙翻過一道牆跌倒在地;屍體追到牆邊,無法翻過去,卻仍將頭探到牆外,嘴邊口水涔涔而下,流得某乙滿臉都是。

 

直到天亮,有路人經過,發現昏迷的某乙,用熱薑汁灌他,他才甦醒過來。而某甲家人也正為屍體失蹤著急,四處尋找不得,聽到消息,才慌慌張張來抬回屍體入殮。

 

 

袁枚自己的解釋

 

在筆記小說裡,鬼與殭屍很少「同台演出」,〈南昌士人〉是一個相當罕見的例子,不僅鬼與殭屍同時出現在一個故事裡,而且某甲還由鬼變成了殭屍。從故事的描述可知,以「鬼」之身份存在的某甲,容貌一如往日,而且對某乙有難忘之情,一直惦念著心中三樁未了的心願。但在變成「殭屍」後,容貌就變得腐敗醜陋,不再具有任何的思想、情感、意識,反而出現了盲目的攻擊性,而且口水還涔涔而下。

 

鬼與殭屍的這種不同造型和特徵在表示什麼呢?袁枚在故事的結尾曾加了一段按語,他說:「人之魂善而魄惡,人之魂靈而魄愚,其始來也,一靈未泯,魂附魄以行;其既去也,心事既畢,魂一散而魄滯。魂在,則其人也;魂去,則其非人也:世之移屍走影,皆魄為之。」

 

這雖是針對故事中的某甲而發,但卻也清楚告訴我們,鬼是以「魂」為主體的,而殭屍則是以「魄」為主體的。而從這段話我們也可知道,隱藏在鬼與殭屍背後的「化粧師」就是漢民族的魂魄觀念。

 

 

漢民族的生命構成觀

 

要了解漢民族的魂魄觀念,必須先了解我們的老祖宗對生命構成的看法。

 

《易經.繫辭上傳》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後人對此的解釋是「陰精陽氣,聚而為物,魂遊魄降,散而為變」)。

 

《禮記.郊特牲》說:人死後是「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

 

《列子.天瑞篇》則說:「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屬天,清而散;屬地,濁而聚;精神離形,各歸其真」。(註:列子在此處用「精神」二字,是為了跟「骨骸」對仗,但在其他地方則以「神」和「形」做對照。)

 

舉了三段古書,就出現精、氣、形、神、魂、魄六個字眼,在諸子百家裡,有時候兩個不同的字眼意指同樣的概念,但有時候同一個字眼卻又意指不同的概念,令人相當頭痛。為了便於下面的論述,我不想再「掉書袋」,而快刀斬亂麻地將它們理出如下三組平行的關係圖式:

 

氣:精

神:形

魂:魄

 

其中,「精」與「氣」是構成生命的兩種原始材料,「精」發育成「形」(肉體),而「氣」則凝聚成「神」(意識、思想),「魂」是使「神」發揮作用的原動力,而「魄」則是使「形」發揮作用的原動力。

 

 

「鍛鍊體魄」與「神魂顛倒」的語源

 

這個架構雖不能面面俱到地網羅諸子百家裡的各種慨念,但卻可以讓我們明瞭《禮記》裡「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關尹子》裡「精者,魄藏之;氣者,魂藏之」及《性理會通》裡「精之神謂之魄,氣之神謂之魂」、「耳目所以能視聽者,魄為之;此心所以能思慮者,魂為之」這些話的含義,而且也可以讓我們理解為什麼中國人會使用「神清氣爽」、「鍛鍊體魄」、「神魂顛倒」、「失魂落魄」、「勾魂攝魄」這樣的語彙。

 

古人對魂與魄有不同的評價。《關尹子.四符篇》說:「人間升魂為貴,降魄為賤;靈魂為賢,厲魄為愚;輕魂為明,重魄為暗;揚魂為羽,鈍魄為毛。」袁枚的那段按語,可以說是這種觀念的迴響。

 

 

鬼與殭屍的「靈魂基因」

 

魂與魄既是中國人靈魂觀裡的兩個基本符碼,則像其他符碼般,它們可以產生如下四種基本組合:「有魂有魄」、「無魂無魄」、「有魂無魄」及「無魂有魄」,而人類的四種存在方式;「活人」、「死人」、「鬼」與「殭屍」則大致可說是它們的文化轉譯。

 

所謂「鬼」,指的是「有魂無魄」或「多魂少魄」的死後存在狀態,我們從上述的魂魄觀念可以推知它應該具有死者生前的思想、情感、記憶,而且會像思想一樣「倏忽而來,倏忽而去」,超越時空的物理限制。魂不一定要依附形體,所以鬼也不一定具有形體;即使具有形體,也因為「無魄」或「少魄」,而顯得輕飄飄的、不必藉攝食來獲取「生命能量」(更正確地說,是不必吃真正的食物)。

 

中國民間傳說或筆記小說裡的鬼,遺傳的正是這樣的「靈魂基因」。我們不敢說魂魄傳奇裡的鬼都具有以上的特徵,但大部分的鬼確實是以「有魂無魄」或「多魂少魄」的觀念去塑造的。

 

反之,「殭屍」則是「無魂有魄」或「少魂多魄」的死後存在狀態。根據中國古老的魄觀念,它應該不再具有生前的思想、情感和記憶,是六親不認的,但卻殘存著使形體發揮作用的動能,這種動能能再度驅動屍體,使得它的頭髮、指甲等仍能繼續增長,而且產生盲目的,如機械般的力量。

 

當代電影裡的殭屍一蹦一跳的,可說是這種觀念的卡通化;當然,有部分也許亦在反映屍體僵硬的關節。殭屍一定具有形體,其實它就是「行屍走肉」,而且不會忽然出現、又忽然消失,前面所舉殭屍故事裡的殭屍,遺傳的正是這樣的「靈魂基因」。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