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25.10 古人愛吃生魚片|文人私房菜

25.10 古人愛吃生魚片|文人私房菜

 

首先,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字,膾。讀音和筷子的筷一樣。

 

根據《說文解字》,「膾」的本義是細切的肉。《漢書·東方朔傳》記載,「生肉為膾,幹肉為脯。」所以「膾」指的是切得很細的生肉,其中以魚膾為主,又可寫作「鱠」。古人以膾、炙泛指美味佳肴,《孟子》中記錄了一個故事,公孫醜曾經問孟子「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斷然答道:「膾炙哉!」後人用「膾炙人口」這一成語比喻詩文令人品味無窮,廣為傳唱。

 

魚膾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先秦時期的青銅器上,就有「酥膾」的銘文,有學者考證這是一種調和魚肉膾,以為祭祀之用。《荀子·禮論》記載,「大饗,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王先謙集解云:「本,謂造飲食之初。」這說明食生魚是從久遠的年代傳承下來的飲食風俗。

 

那麼,古人一般用什麼魚做魚膾呢?《詩經·小雅》有言:「飲禦諸友,炮鱉膾鯉。」東漢辛延年有詩曰:「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鯉魚,是製作魚膾最常用的一種原料。除了鯉魚,鱸魚、鯽魚、魴魚等也可以做成魚膾。製作魚膾時,古人對於魚的大小,也有嚴格的要求。北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寫道,「膾魚肉裏長一尺者第一好,大則皮厚肉硬,不任食,止可作鮓魚耳。」可見一尺長的魚,最適合用來做生魚片。

 

對於吃魚膾時搭配的醬料,古人更是挑剔。孔子曾經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魚膾不僅要切得越細越好,還必須與正確的醬料搭配食用。《禮記》記載,「膾,春用蔥,秋用芥。」古人認為芥醬味道辛辣,更適宜秋季。所謂芥醬,可能是用成熟的芥菜種子做成的醬料,與日式料理的芥末不同。

 

除了蔥、芥,古人還將魚膾與生薑一起食用。《後漢書》中有一個故事,左慈與曹操參加一個宴會,曹操見滿座珍饈,感歎獨獨少了一道松江鱸魚做成的魚膾。左慈讓人用銅盤盛水,用竹竿鉤上魚餌在盤中垂釣,須臾便釣起一尾鱸魚。曹操拊掌稱異,又說:「今既得鱸,恨無蜀中生薑耳。」可見東漢時,人們喜歡用生薑佐生魚片吃。

 

至於生魚片的具體做法,古籍中不乏記載。唐代《提要錄法》中有關於鯽魚膾的做法:選取比較大條的鯽魚,洗淨,腹部開小口去內髒,處理好後把花椒和孜然塞入魚腹。每斤魚外表用二兩鹽和半兩油擦透,用酒塗抹魚的表面,再醃漬三天。醃好後把魚放入瓷瓶,用綿紙封蓋瓶口,一個月後魚身變成紅色就可以切做魚膾了。

 

《大業拾遺記》中還留下了鱸魚膾的做法:「須八九月霜下之時,收鱸魚三尺以下者作幹膾,浸漬訖,布裹瀝水令盡,散置盤中,取香柔花葉,相間細切,和膾撥令調勻。」霜後鱸魚,肉如白雪。魚片切好後,還要與芬芳柔軟的花葉拌勻在一起,名為「金齏玉膾」。古人把吃魚,也變成了一件極盡風雅之事。在製作魚膾的過程中,刀功最為重要,必須快切薄片,銼去魚骨,魚肉如碎雪輕飄,最後得到「豰薄絲縷,輕可吹起」的生魚片。這與我們今天能夠吃到的順德魚生,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Image